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南六大古鎮

江南六大古鎮

江南,指地理區域為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裡,指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南。[1]

分別是江甦的周莊、同里、甪直;浙江的南潯、烏鎮、西塘。[2]

目錄

周莊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周莊。

周莊是江南地區第一個開發的古鎮,在國際間知名度相當高,更被海外媒體譽為『中國第一水鄉』[3]

保護意識最早的古鎮,也是最有名的水鄉,遊客絡繹不絕。走進周莊,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周莊像是個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

周莊橋多,夜景燈光下映照橋的倒影,更顯周莊得沉靜和淡然。[4]

走進煙雨江南裡

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徜徉了近千年後,依然俏立於畫家陳逸飛的筆下,亭亭玉立地走到了人前,水鄉風景如畫——小橋、流水、人家,成為江南古鎮之典範,是中國江南的代表。

特色文化

1、茶文化:周莊古鎮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茶道」。

2、民間曲藝:絲弦宣卷是流傳有近200年的周莊傳統民間曲藝。

3、女子服飾:周莊婦女的傳統服飾窄袖花襟,碎花底子,刺繡精巧。

4、絲弦宣卷:宣卷是周莊鄉村里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近似於堂名,亦有說唱、評彈之風。按藝人眾寡、表演繁簡,宣卷分絲弦宣卷與木魚宣卷兩種。

同里

同里是一座活著的古鎮,特色是水、橋多,明清建築多,名人雅士多。自然悠閒的水鄉,水田肥沃,物產豐盛,人傑地靈,文化深厚。[5]

歷史上溯至六千年前;先秦時成集市,舊稱」富土」;唐初因名太侈改為」銅裡」;宋代將舊名富土兩字相迭,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

上海的後花園

同里被眾多小河分割,同時又有眾多石橋相連接。古鎮共有15條河流及49座小橋,居民傍水而居,河水與他們的關係密不可分,居民仍保持著樸實悠然的民風民俗,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被譽為」醇正水鄉,舊時江南」。

也因此發展出搖櫓船獨特的蘇式旅遊體驗,獨特的漫遊體驗,被上海人稱之為上海的後花園。

世界文化遺產

以擁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退思園,還有能夠祈福保平安的走三橋二堂習俗著稱於外。[6]

古鎮擁有眾多的明清宅院、江南古典園林。品味古鎮:醇厚古樸,清麗典雅。

民風習俗

1、走三橋:是老百姓避災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動。同里走三橋習俗中的「三橋」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靜臥同里古鎮區的三座古石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它們是古鎮同里的橋中之寶。

2、打蓮廂:是流傳於浙江滬一帶的一種民間自製竹孔帶銅錢的器樂。打蓮廂就是藝人們手持蓮廂,和著樂曲按照各種方法用蓮廂拍打自己的手腳、胳膊、肩腿等。舞動時,蓮廂內的銅錢會因此發出悅耳的聲響,五彩的綢帶也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甪直

擁有2500年的文明古鎮。現隸屬蘇州市吳中區,位於蘇州市東部,西距蘇州城區18公里,東距上海58公里,全鎮總面積72平方公里,古鎮區總面積1.04平方公里。

它的古老歷史,名勝古蹟、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讚嘆不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甪直的小橋流水滋養出了優秀的文化學者。

神州水鄉第一鎮

鎮內水系縱橫,素有「五湖之汀」(澄湖、萬千湖、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六澤之沖」(吳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東塘江、大直江)之稱,費孝通先生稱甪直為「神州水鄉第一鎮」。

擁有地道的江南水鄉風情——水多、橋多,古鎮人貼水成街,樸實無華。它不張揚,不厚重,默默地在水流交錯中感受著四季,安靜地似一個內向的少婦,在向人們訴說著江南古老的傳說。 [7]

風土人情

豐富多彩的的水鄉文化,走進水鄉償析古鎮風韻的同時能更多地領略真正的水鄉文化。

1、旅遊區各橋樑上、古橋邊有眾多的穿著典型江南水鄉旗袍的麗人進行水鄉服飾展示。

2、沈宅天井內「拋繡球」,由水鄉麗人與遊客同游水鄉(坐船)。

3、保聖寺廣場上舉行水鄉歌舞(打蓮湘)表演。

4、萬盛米行蒸製甪直「南瓜糕」,並請旅客品嚐。

5、水上「漁鷹」捕魚表演和水上「評彈」表演。

6、王韜紀念館後花園「江南絲竹」表演。

7、蕭宅佈置一個「喜堂」,供遊人拍照留念。

8、根據遊客需要,提供做一日「甪直人」,真正體味「生活甪直」的情調等項目。

南潯

具有獨特水鄉古鎮風貌的江南園林和精美建築,最沒商業氣息的古鎮,被譽為中國江南的封面,也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8]

對古鎮開發的資金投入首屈一指。建築格局精巧雅致,堪稱最佳的影視基地。而它依然在一片片爭議聲中保持著獨特個性,展示著水鄉風情。

「枕水人家」

《故鄉雜記》就是家鄉烏鎮的一幅真實圖畫。

「午夜夢回,可以聽得到櫓聲欸乃,飄然而至……」多少人讀了茅盾先生的這段話,對他的故鄉烏鎮,也有了枕水一夢的憧憬。

茅盾的故鄉南潯,人文氣息濃厚。古鎮有江南水鄉中少有的水閣,「枕水人家」由此而來。

詩書之鄉

南潯古鎮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

如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

特色名產

1、桔紅糕:南潯特產,用江南的糯米製成,是傳統的冬季時令產品,其特點:顆粒均勻,甜軟柔糯。

2、繡花錦:是一種葉綠菜的名稱,出產在江南古鎮南潯。南潯繡花錦菜,春、秋、冬三季可植,以嚴冬霜打後的菜為最佳 。 3、南潯藏谷酒:南潯古鎮城郊的輯里村藏谷橋,千百年來保流著傳統的釀酒工藝,至今仍有很多人家還延續著用傳統工藝自家釀酒的習俗。南潯輯里村藏谷橋的桑葚酒、楊梅酒、青梅酒等系列果酒。

4、南潯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萊加工醃製而成。它的主要產區在南潯鎮四鄉,品種有兩種:一種是從嘉興九里灣產的良種選育出來的俗稱土種;另一種是六十年代引進雲南種的俗稱洋種。

烏鎮

江南素有絲綢之鄉的美稱,烏鎮的先民亦以種桑養蠶為生。

位於浙江省桐鄉市,是江南著名古鎮之一。鎮域面積71.19 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5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鎮區常住人口1.2萬。

《補農書》上記載:「咸豐年間,桐鄉田地相匹,蠶桑利厚。」養蠶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產業,蠶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年的生活,所以蠶農選在清明至穀雨農閒時,紛紛從水路、陸路趕至周邊各大寺廟燒香祈求一年能夠蠶桑豐收,這段時日的烏鎮自是香客雲集,每年的「香市」就約定俗成了。

烏鎮景區已被評為中國國家5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中國文化百強鎮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統稱烏鎮。

烏鎮文化屬吳越文化。烏鎮地處江南水鄉,烏鎮人屬江浙民系。烏鎮一帶本地居民方言可以和上海話、蘇州話等無障礙互通。

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2014年11月19日到21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該地也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9]

西塘

西塘古鎮位於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西塘古鎮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0]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24座石橋將古鎮的五塊地區連接成一片,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石柱木樑橋,至今保護完整。[11]

雖然建鎮時間在六古鎮中較短,但是最大的古鎮。其完整的明清代古建築,在江南水鄉古鎮難得一見。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而其中的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它是水鄉特有的建築,其至今保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去處。

文化遺產

1、田歌:作為承載著傳統文化遺存的西塘,有著千年豐厚的民俗草根文化積澱。

田歌是漢民族中的原生態民歌,是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明清古建築群西塘古鎮完整保留明清古建築群25萬平方米。

3、杜鵑花:是西塘的鎮花,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清代中期。據最近一版《西塘鎮志》記載,西塘曾有杜鵑品種145種,其中春鵑50種,夏鵑28種,西鵑59種,毛鵑8種,種植杜鵑花的家庭有119戶,被稱為「杜鵑花之鄉」

4、珍稀古樹名木:雖然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古樹木正面臨著滅絕的威脅,但古鎮內的種植愛好者盡力搶護,使古鎮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古樹名木。

古鎮西塘樹齡50年以上的有123棵,200-300年古樹有4棵,400年以上的有2棵。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