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匯率變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匯率變動

 

 

 

中文名

匯率變動

發展歷程

1948/12/1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

[span]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定了人民幣作為唯一法定貨幣的地位。因為人民幣並未規定金比價,最初與美元的匯率是根據「購買力平價」方式確定。但建國初期惡性通脹的蔓延,造成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一降再降,從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元舊人民幣。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着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以及朝鮮戰爭造成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中國的「封鎖禁運」的措施,中國為推動本國進口亟需的物資,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到1952年12月份,人民幣匯價已經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1955/3/1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新人民幣按照折合比率1:10,000兌換舊人民幣,人民幣匯率也隨着大幅調整至1美元=2.4618元新人民幣左右。

[span]1955-1971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62年 第三套人民幣發行。

在整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國經濟儘管曾出現過通脹等情況,但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維持相對的穩定,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是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幾乎所有的物價都是受到嚴格計劃控制的,人民幣匯率也是如此。

1971/12/18布雷頓森里體系出現問題,美國不再追求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宣布美元兌黃金官價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1972-1979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中國這一時期頻繁調整匯率,在確定匯率時,中國採取盯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方法。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 1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1978 中國開始市場經濟改革之路。

1979 作為經濟改革的一部分內容,並為了刺激出口,中國政府啟動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允許企業留有一定比例的外匯。

1981/1 由於中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控制,存在嚴重的價格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外貿企業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中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 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

1983/9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執行央行的職責,剝離傳統商業銀行業務。

1985/1/1 中國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1987 第四套人民幣發行

1991/4/9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人民幣被嚴重高估,出口企業虧損嚴重。中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1994/1 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中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4 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負責銀行間的外匯交易。

1996/4 中國消除了若干在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7月,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範圍,提高了供匯標準,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11/27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但此時中國對於資本項目仍加以限制。由於中國擔心金融危機可能引發資本外逃, 所以中國對資本流出的限制非常嚴格。

1999 第五套人民幣發行。

2001/12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3 美國參議員Schumer首次向國會提出人民幣匯率問題。

2004 中國銀行(2.62,0.04,1.55%)壟斷外匯業務的年代成為歷史,金融機構被允許從事外匯交易。

2005/7/21 中國啟動匯改,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立即升值2.1%。

2006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上升到創紀錄的2,330億美元,兩位美國參議員聯合向國會提交提案,若中國不允許人民幣升值,將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課以重稅。

2007 美元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到0.5%。

2008 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中國央行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白俄羅斯和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2009 人民幣依然是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由於中國擔心資本的跨國流動會衝擊到金融體系,資本項目下的兌換仍然受限,人民幣離完全的自由兌換的目標似乎還遙不可及。

2010 中國穩定人民幣幣值的策略,遭遇到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巨大壓力。

2020 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雙收復7.0關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