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

《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

作品名稱:《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孟浩然

《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寫與摯友異鄉相逢、同游山水的情形,並抒發了故園萬里、人生失意的愁思。該詩古樸清淡,景物如繪,感情深沉。

目錄

原文

譯文

與故人相逢在旅舍里,正是這江村黃昏之時。

望遠山一同對坐飲酒,登孤嶼一起題寫新詩。

官署靠近鮫人的居室,島上土著是村民鄰居。

故鄉遠在千萬里之外,失意之人是何等悲悽。

背景

這首詩約作開元二十一年(733)詩人吳越漫遊在永嘉與友人張子容再次相逢時。前人對此詩頗有佳評。紀昀盛讚曰:「雍容閒雅,清而不薄,此是盛唐人身分。」(方回《灜奎律髓》)。

詩的頭兩句點出二人邂逅的時間與地點:逆旅江村、日暮之時。不覺中已給詩蒙上了一種灰冷氣氛。三、四句歷來為人稱道。殷璠在《何東英靈集》中說:「至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無論興象,兼復故實。」詩人於他鄉再逢故友,本應表現一種喜悅和親熱之情,但這裡描述的此番相聚,卻倒有些淒涼悲壯之感;對酒唯有遙遠的眾山相襯,吟詩僅只嶙峋的小島作陪。當然這種淒涼悲壯、孤寂冷清中又深含着摯情。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考察一下二人仕途經歷的坎坷遭遇,他們此時相遇的心情便不難理解了。五、六兩句表面看來是在寫張子容官居之地的荒僻,實際上在於表現對朋友不幸的同情,裡面也包含了自憐的感嘆。末兩句則進一步抒發了遠離故鄉,仕途失意的抑鬱、悲傷之情。全詩敘事樸實,抒情自然;屬對工整,章法有致。[2]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職,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並稱「王孟」。李白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