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鄉愛茶人的創業致富路(周傳利)

水鄉愛茶人的創業致富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水鄉愛茶人的創業致富路》中國當代作家周傳利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水鄉愛茶人的創業致富路

一片茶葉引出了陝南水鄉,一個愛茶人返鄉創業的致富路。

古語說:懂茶者,必是「精行儉德之人」。因此,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也從茶里悟出了一些道道。茶是中國人的飲料,口乾解渴,推茶時尚。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麼?」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初春的黃昏,濕了陝南水鄉的月光,映亮一節節,水鄉人的日子。蒼桑的故事,那輪月光,從一個地名叫磨石村的山腰上,滑落一片片銀輝,縱橫交錯的寓言,梳平水鄉人額頭上的皺紋,一片片茶園成熟着豪放,噴發,水鄉人的骨氣。

秦巴山水的靈氣,孕育了返鄉創業能人,李定均,看似貌不驚人,頭髮稀少,一年四季帶着個鴨舌帽,個頭,一米六的樣子,年近花甲,黝黑的面孔,滿臉黑桃般的皺紋......

一個地道的農民,前些年外出打工,如今返鄉開辦了《陝西碧水晨毫茶旅有限公司》與富硒名茶"碧水晨毫"茶產業!

清明前,石泉遊人紛至沓來,大家游水鄉古鎮、觀風景、采新茶,體驗用當地泉水沖泡出的春茶成為時尚的樂趣。

綿綿細雨的春日,李定均邀我去他的茶山,一路上,我的耳朵被雨水洗禮過的磨石村茶園青翠欲滴,茶農三三兩兩提着茶籃,開始採摘鮮葉。風,牽着我的鼻子、追着茶香,一雙不聽指揮的腳,開始靈感出茶韻。

一路踏青參觀水鄉茶園,聽李定均介紹:"這裡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環境幽雅、空氣清新、雲霧繚繞,海撥410米,目前磨石村茶園面積2000多畝,今年炒好干綠茶3000多斤,紅茶1千多斤。" 年產值500萬元。水鄉是產茶的最佳適生區,是適合有機茶生產地,所生產加工的"碧水晨毫"、紅茶、綠茶等深受客人青睞。磨石村只是水鄉靠茶葉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走進碧綠的漢江煙波湖岸的永紅村茶園,親手採摘嬌嫩的明前茶、悠閒品茗、與陝南的春天來一場約會。享受那一份遠離塵世的悠然清靜。

春雨敲打漢江兩岸,千畝的茶樹發出了嫩芽,明前茶已開始採摘。茶女們手挽茶簍,唱起婉轉的陝南採茶歌,指尖在嫩葉上翻飛,體驗採茶的樂趣。再泡上一杯漢水仙毫,安逸賽過神仙!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以至於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茶列入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中國人對茶情有獨鍾,喜好的是獨飲時一衝一泡撲鼻香,氤氳之間盡享閒適心境,若有佳客上門,則煮茶以待、品茗聊天,又是一番閒趣風流。而更關鍵的,是喝茶除了能"養心,還能"養生"。

李定均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以當地村民身份與政府約定, 多年前成立了茶葉產業合作社。像他一樣,磨石村以茶葉入股的社員共32戶。在村民眼裡,茶園成了他們的「致富園」。

在磨石村茶園裡,我問了正在採茶的中年婦女社員周傳蘭,她告訴我,以前種2畝中稻,一年到頭收入也就不到2000元。後來嘗試入股種茶,因為不懂技術、銷路難找,年收入3000元左右,要養活一家老小四口人很吃力。「以前要自種、自采、自製、自賣,茶葉量少質量也不太好,經常被販子壓低價格。現在,有合作社指導技術、提供化肥、全部收購,一年賺萬兒八千輕輕鬆鬆!」周傳蘭說,清明前採茶旺季,一個月時間她的茶葉就賣了5000元。

磨石村地處陝南古鎮水鄉漢江岸邊,距水鄉不到一公里。一頭撞開巴山秦嶺的是漢江,一個碼頭、一座座拱橋、一級級石階 、一艘艘小船、一條條雨巷、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一顆百年皂角站立在老屋中央。構成了蒼老而神秘的是陝南古鎮水鄉,江河繞三面,船帆連着天空的雲朵,在漣漪中跌宕,印象中的彩雲之間,是個深邃而有魅力的地方,這裡有神聖壯美的山川江河,這裡更有着數不清的絕美風光,江水,輕輕地, 叩開水鄉的大門。粉牆黛瓦像骨頭一樣蔓延成她的骨架,穿插其間的溪澤流淌成她的血液,散落於血液之中的橋樑,堅毅的體魄竟也帶了些秀氣的模樣。

水鄉,相較於金蠶之鄉,鬼谷故里的高調,這個地方卻低調的隱匿,在山水之間不爭不搶,悠遠的青峰山巒,縱橫交錯湖泊河流,茶園青青,碧波蕩漾,仿若置身於十里畫廊。一個被譽為陝南小家碧玉的水鄉,如今成為旅遊勝地。因為,這裡的人們都感知,這裡是生養他們的地方,所以,這裡人們從不嚮往外面的世界,甘心做一片茶葉 守候在萬畝茶園裡,等待着年復一年的春天。 [1]

作者簡介

周傳利,陝西石泉縣人。《我愛你祖國》榮獲全國文學大賽金獎,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數百家媒體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