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 保山武侯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保山武侯祠 |
中文名;武侯祠 面積;4700多平方米 地區;雲南 國家;中國 |
保山武侯祠,位於雲南省保山市西面的太保山上的太保公園內的一座武侯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
概述
太保山上的保山武侯祠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武侯祠占地47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組成三進兩院,坐西向東,布局在一條中軸線上。武侯祠的正殿,是該祠的主體本地人也稱為諸葛亮殿,大殿四周被百年大樹所包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走進大殿,只見正殿中間端立着諸葛孔明的大型泥塑彩色像,羽扇綸巾,儀態端莊,仿佛還在運籌帷幄,面容氣定神安,兩目炯炯有神。諸葛亮前方還分別站立着兩個書童,一個掌劍,一個抱琴,侍立左右,神態可愛。在正殿諸葛亮的塑像兩側,左邊還塑有蜀漢時期,諸葛亮的武將永昌太守王伉,右邊是雲南太守呂凱。
在武侯祠大殿內的南北兩面牆壁上,嵌刻着諸葛亮有名的前、後《出師表》,出師表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書,「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木刻字跡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表達了當年蜀漢丞相危難之中顯現出的凜烈正氣。在武侯祠大殿後面順石階而下有一塊低矮的空地,這裡保存有保山歷代的石碑碑文,石碑高低錯落有致,也是遊人到保山武侯祠的必看之地。
諸葛營也叫「漢」營。在雲南水利史上為人稱道的城南諸葛堰大海子,相傳就是諸葛亮的兵士所開挖,原來打算用來建城,施工後發現「里方外圓」,不利戰守,所以便廢棄改為蓄水,稱之為「諸葛堰」,時至今日,這裡的老百姓夏季撤水後在堰內種植一季水稻,冬季仍然用來蓄水灌溉,望着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的諸葛堰,水鳥野鴨上下翻飛,使人常常想到諸葛亮譯被滇西,有恩於雲南滇西後代子孫的歷史。
地理位置
保山武侯祠,位於雲南省保山市西面的太保山上的,太保公園內,是保山各民族為追思諸葛亮當年平定南中叛亂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現已成為環境清幽,雕樑畫棟的西南古建築群遊覽勝地。
歷史文化
三國蜀漢時期,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後,今四川西部、雲南、貴州大部分地區的地方武裝趁機反叛,釀成戰亂,公元23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經過認真準備,率領三路大軍南下前來平息叛亂,此次征戰,史稱「南征」。當時的南方,是蜀國的後方,居民多為彝族、傣族、壯族等各兄弟民族,諸葛亮根據南方少數民族的特點,在交戰中,嚴明紀律,不准濫殺無辜,他以「攻心」之策,七擒孟獲,又七次放他回山寨使他心悅誠服,在南征中,傳為千古佳話,也為諸葛亮順利平定南方奠定了基礎。
雖然當年諸葛亮南征並沒有到過保山(有另一說法,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在保山),但由於他的威名與恩澤傳遍了整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以,人們紛紛修建祠廟紀念諸葛亮,在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的漢營村,有一座廢棄的倉庫旁邊,依然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武侯祠,其建築風格持異,飛檐不像普通寺廟的尖角形而是成緩圓形,據漢營村裡的人介紹,這座村中的武侯祠,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雲南保山市太保山武侯祠 , 炎黃風俗網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