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陳軫的大計在楚國得不到賞識,他也就開始向秦國獻計獻策了。他的言說充分運用了類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辭手法,無疑是一流的口才。

目錄

【原文】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餘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王不聞管與之說乎?有兩虎諍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譯文】

楚國與齊絕交後,齊發兵攻打楚國。陳軫對楚懷王說::「大王實在不如把土地送給東方的齊國求得諒解,然後再跟西方的秦國建立邦交。」

於是楚懷王派陳軫出使秦國。秦惠王對陳軫說:「賢卿本來就是秦國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可惜由於寡人不能識才,對於處理國家大事又欠周詳,以致使賢卿離開寡人去給楚王服務。如今齊、楚兩國互相攻伐,有的人認為救援有利,有的人認為不救援有利。賢卿為何不在為楚國效忠之餘,也為我出一點主意呢?」陳軫說:「大王難道沒聽說過吳國人到楚國去做官的故事嗎?楚王很喜歡這位客卿,可是某次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問候說:『是真生病嗎?還是思念吳國呢?』左右侍臣回答說:『不知道他是否懷鄉,假如真是懷鄉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現在我就準備為大王唱『吳歌』。不知大王有沒有聽說管與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有兩隻老虎,因為爭吃人肉而打鬥起來,管莊子準備去刺殺這兩隻虎,可是管與趕忙來制止說:『老虎是貪狠的大蟲,人肉是他的最香甜的食物,現在兩隻老虎為爭吃人肉而打鬥,小虎必然因鬥敗而死,大虎也必然因苦鬥而傷,你就等着去刺殺那隻受傷的大虎吧!這是一舉而殺兩虎的妙計,不用費殺死一隻老虎的辛苦,實際上卻能兼得刺殺兩隻虎的英名。』如今齊、楚兩國既然正在苦戰,戰則雙方必有傷亡,那時大王再度救援,既能獲得救齊的好處,而又沒有伐楚的危險與害處。是否聽從我的計謀,預知事情的反覆逆順,那就全看大王自己定奪了。計謀是做事的根本,聽從良計是國家存亡的關鍵。計謀錯了,或聽從錯計,而能保住國家的君王很少。所以說:『計謀要再三反覆思慮才不會錯誤,聽從必然事物、本末兼顧才不會迷惑』。」

【評析】

陳軫用兩個故事形象、直接的說明了事理。第一個故事說明了他自己的處境:他雖為楚臣,但在楚國得不到善用,如今來到故鄉秦國,向秦王獻計獻策,恰似生病的人思念故鄉時唱家鄉的一支歌,如此既表達了思鄉之情和感謝秦王的知遇之恩,又對自己以楚臣的身份替秦國謀劃作出了委婉地解釋,其中的微妙非常豐富,語言不能詳盡,而用故事卻能十分貼切的講明一切,意蘊深厚,頗耐人尋味。第二個故事說明了秦國可以等到兩敗俱傷時坐收漁利,直觀明白,最具有信服力。在說話、演說時我們要切記多講一些故事、寓言,將一些深奧的道理直白化,讓受眾更易於理解,對一些複雜的不能直說的隱情也可以用故事來暗喻。[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