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打火草(菊科、香青屬植物))

開花的種類——打火草(菊科、香青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0~30厘米。葉互生,無柄,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全緣,兩面被絨毛。頭狀花序,通常數朵至10多朵,組成聚傘花序,花梗長;總苞片花瓣狀,白色,干膜質,不透明。

打火草(學名:Hairy Gapeleaf Anemone)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打火草
  • 拉丁學名:Anemome tomentosa
  • 別 名:香青
  • 界:植物界
瘦果圓柱形
 
圖片來自 醫學百科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 綱:菊亞綱(Asteridae)
  • 目:菊目(Asterales)
  • 科:菊科(Asteraceae)
  • 屬:香青屬(Anaphalis)
  • 種:打火草
  • 分布區域:分布西藏、甘肅、四川、陝西、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尼泊爾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狀莖細或稍粗壯,有長達20(40)cm,的細匐枝,密被白色綿毛,有頂生的蓮座狀葉叢。莖直立或斜升。葉互生;無柄;中部葉長圓形或倒披針形,基部稍抱莖,不下延,全部葉面或下面被白色綿毛及具柄腺毛。頭狀花序1-6個傘房狀排列;總苞多少球形,長8-12mm,寬15-20mm;總苞片8-12mm,寬15-20mm;總苞片8-9層,花期放射狀開展,最內層線狀披針形,有長約全長1/3的爪部;花托蜂宣傳員狀;雌株頭狀花序外圍有多層雌花,中央有3-6個雄花;雄株頭狀花序全部有雄花,或外圍有1-3個雌花。瘦果圓柱形,長1mm,具微毛,冠毛折。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本種提示

此種與黃腺香青 A. aureo-punctata Lingelsh et Borza 近似,但植株通常較粗壯高大,葉較密集而不僅密集於莖下部,與黃腺香青 A. aureo-punctata 的區別是總苞較小,總苞片較多層,基部淺褐色或灰褐色,上部橢圓形。本種是東亞的廣布種,變異也很大。在我國除下述的變種外,據前人記載 (Borissova, Fl. URSS.25: 366. 1959),蘇聯遠東地區的另一種香青 A. possietica Komar. 也可能分布於我國東北,但我們尚未見到。這後一種曾被日本學者併入本種。

此種常被誤稱為"籟蕭"、"萩"。但《爾雅》的籟蕭、荻、蓚等,據考證都應為蒿屬 Artemisia 植物。 [1]

藥理作用

【性味】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2g.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止咳定喘。主治感冒咳嗽急慢性氣管炎支氣和哮喘高血壓病

【摘錄】《中華本草》

打火草的功效作用

打火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總苞片呈白色花瓣狀,不透明。該植物又名尼泊爾香青瘦果圓柱形。花期在每年的六到九月份,果期在每年的八到十月份。

1、打火草的形態分辨

打火草葉互生,無柄,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全緣,兩面被絨毛。頭狀花序,通常數朵至10多朵,組成聚傘花序,花梗長;總苞片花瓣狀,白色,干膜質,不透明。瘦果小,長橢圓形;冠毛白色.生於路旁、山坡、草叢中。 [2]

打火草常用的幾種病症

打火草取其全草入藥可以清涼解毒。治療急性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腿痛和高血壓等症狀。

3、打火草可以治感冒咳嗽

打火草性甘平,可以入藥。一般在其花開之後採收,洗淨,曬乾。我們可以取一到三錢的量煎湯內服,有清涼解毒、平喘之用。多以民間可用打火草治療感冒咳嗽

打火草的神話傳說

打火草憑藉植株挺拔、葉片清秀、花序飽滿、着花繁密等特點,成為歐洲園林中的「俏佳人」,被大量運用在花園中。飛燕草在中國各省都有栽培,甚至在河北等地還有飛燕草的野生種。在大力提倡園林綠化美化使用本土花卉的潮流下,相信這種美麗的花卉會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3]

打火草名字來歷

希臘神話中所提到的一種野花Consolida ajacis(或Delphinium ajacis),是一種地中海型的飛燕草(打火草又叫飛燕草)(larkspur),被稱為『Ajax』,是源於一位特洛亞戰爭的英雄『Aias』之名。

據說Achilles死後,Aias和Odysseus為了誰該繼承Achilles的盔甲和武器而競爭,結果Aias贏了,但根據Athena的判決,這些東西卻屬於Odysseus。這使得Aias發瘋且自殺。他流出來的血染到一種花上,形成「AI」的斑紋。其悲慘的結局(他以自己的劍自殺)被記錄在無數的瓶繪上。

南歐民間流傳一則充滿血淚的傳說。古代有一族人因受迫害,紛紛逃難,但都不幸遇害。魂魄紛紛化作飛燕(一說翠雀),飛回故鄉,並伏藏於柔弱的草叢枝條上。後來這些飛燕便化成美麗的花朵,年年開在故土上,渴望能還給它們「正義」和「自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