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梅花草 (虎耳草科 梅花草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梅花草 (虎耳草科 梅花草屬植物))

目錄

梅花草(學名:Parnassia Linn.)

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屬約70種,中國有60種,各省均產之,但主產地為西南部。是一群變異性較大的植物。分布於北溫帶。基生葉具柄,通常厚,花兩性,白色或淡黃色,單生於花莖之頂;花瓣5,雄蕊與花瓣互生;果為蒴果;種子多數,有翅。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梅花草屬
  • 拉丁學名:Parnassia Linn.
  • 二 名 法:Parnassia L.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薔薇目
  • 亞 目:虎耳草亞目
  • 科 :虎耳草科
  • 亞 科:梅花草亞科
  • 屬 :梅花草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北溫帶,中國有36種,各省均產之,但主產地為西南部。

植物學史

梅花草屬是瑞典植物學家Linnaeus於1753年根據P.pahustris L.建立的,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Pyramo研究了7種分布在北美和歐洲的種,並從退化雄蕊的分裂情況,花瓣和葉的形狀等進行了分鐘描述、Hooker f.&Thomson研究了印度產的梅花草屬植物,按子房位置和形狀、退化雄蕊裂片深度和數目等特徵將8種劃分為5組,但未給出相應組的名稱。

Drude首次利用退化雄蕊形狀、分枝數目和分枝形式等特徵作為分組首要依據,將當時的18個種分成4組,即Sect.Nectarodroson,Sect.Fimbripetalun,Sect.Nectarotrilobos,Sect.Saxifragastrum。退化雄蕊變異這一形狀即相對穩定且易於識別,Drude為本屬的分類奠定了基礎。隨後,Hooker按Drude的觀點,將19種梅花草屬植物也分成4組,並把P.faberi Oliv,置於Sect.Saxifragastrum內;1930年有對該屬進行了補充修訂,新增26種,共45種,並依據P.faberi Oliv。退化雄蕊頂端二裂唇形這一特徵,將其從Sect.Saxifragaceae中劃出,獨立成一組,即Sect.Cladoparnassia.Handel Mazzetti發表「中國的梅花草屬」一文,共記載了31種植物,按Engler的觀點分為5組,組間關係排列卻與之完全相反,並附有分鐘檢索表和簡單的地理分布。

以退化雄蕊為屬下等級劃分的主要依據,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與運用。Franchet以能育雄蕊花葯藥隔的變異對分布於中國的梅花草屬植物進行了研究,並劃分為二組,即藥隔頂端伸長呈「匕首」狀的Sect.Xiphosandra,僅一種;藥隔無明顯伸長的Sect.Amblysandra。有16種,Franchet為梅花草屬的屬下分類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一些學着也對該屬進行過研究,並發表了很多新種,如:簡焯坡、潘錦堂、谷粹芝、柴立本、錢義詠、唐賽春與李光照等。1987年穀粹芝對中國的梅花草屬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學訂正建立了一個包含有9組2亞14組9系的分類系統中國植物志及其英文版均採用該分類系統。吳征鎰等則從地理分布與演化趨勢上對梅花草屬的分類系統和演化趨勢進行了討論。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毛;具粗厚合軸根狀莖和較多細長之根。莖不分枝,1或幾條;常在中部具1或2至數葉(苞葉),稀裸露。基生葉2至數片或較多呈蓮座狀;具長柄,有托葉,葉片全緣;莖生葉(苞葉)無柄,常半抱莖。

花單生莖頂;萼筒離生或下半部與子房合生,裂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覆瓦狀排列,白色淡黃色,稀淡綠色,邊緣全邊流蘇狀齧蝕狀,下部流蘇狀或齧蝕狀和全緣;雄蕊5,與萼片對生,周位花或近下位花;退化雄蕊5,與花瓣對生,形狀多樣],呈柱狀:頂端不裂或分裂;呈扁平狀:頂端3-5 (-7) 淺至中裂,稀深裂或5~7齒;呈分枝狀:2-3-5或7~13(-23)枝,頂端帶腺體;雌蕊1,子房3~4室;胚珠多數,具薄珠心,柱頭聯合。

蒴果有時帶棱,上位或半下位,室背開裂,有3-4裂瓣;種子多數,沿整個腹縫線着生,倒卵球形或長圓體平滑,褐色胚乳很薄或缺如。 [1]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為梅花草的全草。

性味:苦、涼;歸肺;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咳化痰。主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脈管炎瘡癰腫毒咳嗽多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每次1~3g。

附方:

治黃疸型肝炎:梅花草五錢,小白蒿秦艽黃柏紅花各二錢,五靈脂廣木香各一錢。共研細末。每服一錢至一錢五分,每日三次,白糖水送服。

'梅花草,(中藥名)'

為梅花草屬植物梅花草Parnassia palustris Linn.的全草。植物梅花草,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脈管炎,瘡癰腫毒,咳嗽痰多。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入肺、肝、膽經。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咳化痰。

主治: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脈管炎,瘡癰腫毒,咳嗽痰多。

相關配伍:

* 1、治黃疸型肝炎,梅花草15g,小白蒿、秦艽、黃柏、紅花各6g,五靈脂、廣木香各3g。共研細末。每服3-4.5g,每日3次,白糖水送服。(《內蒙古中草藥》)

* 2、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梅花草15-30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每次1-3g。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開花時採收,洗淨晾乾。

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褐色,有多數鬚根。莖圓柱形,長3-27cm,直徑1-2mm,有縱棱,質脆,易折斷。基生葉褐色,多破碎,完整葉片呈卵圓形或心形,長1-3cm,寬0.5-2.5cm,全緣,葉柄較長。莖生葉1枚,形同基生葉,無柄。花黃色,單生莖頂。氣微,味甘。 [2]

相關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涼血,消腫解毒。主治黃疸性肝炎,脈管炎,瘡癰腫毒。」

2、《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主治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百日咳,咳嗽痰多。」


《梅花草》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梅花草 (虎耳草科 梅花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梅花草發現新品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