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日本小檗(小檗科、小檗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日本小檗(小檗科、小檗屬植物))
是小檗科小檗屬植物,落葉灌木,一般高約1米,枝條開展,幼枝淡紅帶綠色,老枝暗紅色;莖刺單一,葉薄紙質,倒卵形、匙形或菱狀卵形,花朵組成具總梗的傘形花序,或近簇生的傘形花序或無總梗而呈簇生狀;花梗無毛;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帶紅色;花黃色;外萼片卵狀橢圓形,內萼片闊橢圓形,花瓣長圓狀倒卵形,漿果橢圓形,亮鮮紅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中國常栽培於庭園中或路旁作綠化或綠籬用。根和莖含小檗鹼,可供提取黃連素的原料。民間枝、葉煎水服,可治結膜炎;根皮可作健胃劑。莖皮去外皮後,可作黃色染料。原產日本,是小檗屬中載培最廣泛的種之一,中國大部分省區、特別是各大城市均有引種栽培。適應性強,喜涼爽濕潤環境,耐旱,耐寒,喜陽,能耐半陰,光線稍差或密度過大時部分葉片會返綠。
目錄
日本小檗(學名:Berberis thunbergii DC.)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日本小檗
- 拉丁學名:Berberis thunbergii DC.
- 別 名:刺檗、紅葉小檗、目木、紫葉小檗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毛茛目
- 科 :小檗科
- 屬 :小檗屬
- 種 :日本小檗
- 命名者及年代:DC.,1821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一般高約1米,多分枝。枝條開展,具細條棱,幼枝淡紅帶綠色,無毛,老枝暗紅色;莖刺單一,偶3分叉,長5-15毫米;節間長1-1.5厘米。葉薄紙質,倒卵形、匙形或菱狀卵形,長1-2厘米,寬5-12毫米,先端驟尖或鈍圓,基部狹而呈楔形,全緣,上面綠色,背面灰綠色,中脈微隆起,兩面網脈不顯,無毛;葉柄長2-8毫米。
花2-5朵組成具總梗的傘形花序,或近簇生的傘形花序或無總梗而呈簇生狀;花梗長5-10毫米,無毛;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帶紅色;花黃色;外萼片卵狀橢圓形,長4-4.5毫米,寬2.5-3毫米,先端近鈍形,帶紅色,內萼片闊橢圓形,長5-5.5毫米,寬3.3-3.5毫米,先端鈍圓;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5.5-6毫米,寬3-4毫米,先端微凹,基部略呈爪狀,具2枚近靠的腺體;雄蕊長3-3.5毫米,藥隔不延伸,頂端平截;子房含胚珠1-2枚,無珠柄。漿果橢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約4毫米,亮鮮紅色,無宿存花柱。種子1-2枚,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繁殖方法
播種或扦插繁殖。
播種
10月下句至11月採種,將種子洗淨陰乾後冬播,或沙藏至翌年春播。宜選擇土壤疏鬆肥沃、通透性良好、滲水性強的沙質壤土作苗床。深挖整地,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入3%的呋喃丹顆粒劑15-30克,均勻地撒於苗床內,再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噴酒次,進行消毒處理。用40℃的溫開水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待種子吸足水分,種皮發亮後,撈起並用濕潤布料覆蓋,置於溫暖處進行催芽處理。當胚芽萌動後,即可播種。按行距8-10厘米進行條播,播種深度1厘米。應搭棚覆膜。翌年3月中旬氣溫回升後即可發芽。小苗出土後,要結合澆水,適量施入少量肥料,少量多次,切忌量大傷苗。當年生苗高20厘米,2年生苗高40-50厘米。
扦插
可在10月下旬採取當年生粗壯枝條作插穗,插穗長6-8厘米,用ABT1號生根粉浸泡基部3-6小時,然後將插穗按株行距5厘米×5厘米插入翻鬆整平的插床,扦插深度為2-4厘米左右,插完後立即澆足水,搭蔭棚或全光照噴霧。
栽培技術
整地:4月上句,向平地或緩坡地表施撒腐熟或半腐熟的農家肥,每畝施饋3000千克左右,翻地20厘米深,按60厘米壠距起壠。
移植:4月上中旬,按0.3米穴距植苗,每穴植苗數2-4株,幾株苗可捏在一起栽或苗距2-3厘米,踩實土。植株生長3年左右,再按0.6厘米墩距留苗,即每2墩苗隔一墩起掘一墩,再按0.6米遠栽植。
撫育
移栽苗木後,距地表5厘米處平斷苗於,以多促發分枝。第2年至第4年的2月份,對上年抽出的枝條按圓球形造形,留1/3-1/2長度短截,6-7月當新梢長度達到10-15厘米時,留5-8厘米夏季摘心。短截和摘心的目的是多促發分枝和形成圓滿的球形植株。圃地內移植後的4-5年內,還應進行中耕除草、追肥、灌水、病蟲防治等管理,當樹球冠幅和高度達到0.5-0.6米時即可出圃用於園林綠化。
病蟲防治
日本小檗病蟲害較少,偶有蚜蟲、蚧売蟲、大蓑蛾危害,可用黑光燈或性刺激素誘殺成蟲。蚜蟲噴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防治。蚧殼蟲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大蓑蛾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噴霧防治。 [1]
主要價值
經濟:莖皮去外皮後,可作黃色染料。
藥用:根和莖含小檗鹼,可供提取黃連素的原料。民間枝、葉煎水服,可治結膜炎;根皮可作健胃劑。
觀賞:枝叢生,葉紫紅至鮮紅。4月開花,花黃色,略有香味。果鮮紅色,掛果期長,落葉後仍綴滿枝頭。日本小檗是花、葉、果具美的觀賞植物。
《中華本草》:小檗
拼音注音:Xiǎo Bò
別名:子檗、山石榴、三顆針、大山黃刺。
英文名:Amur Barberry Root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華西小檗等多種同屬植物的根和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silvataroucana Schneid.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陰濕地或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湖北、四川和雲南。
出處:
1.出自《唐本草》:子檗,子似女貞,皮白不黃,亦名小檗,所在皆有,今雲皮黃,恐謬矣。今俗用子檗,皆多刺小樹,名刺檗,非小檗也。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別,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耳。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峴山東者為良。陶於檗木附見二種,其一見是陶雲皮黃,其樹乃皮白,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名曰刺檗,非小檗也。
2.《本草拾遺》:凡是檗木皆皮黃,今既不黃,而自然非檗。小檗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
原形態
1.華西小檗,落灌木,高達2-3m。木材及內皮呈黃色;小枝有棱,紫褐色,有疣狀突起;刺3分叉,但着花小枝上下的刺通常不分叉,長約6mm,有時刺小或無。葉叢生;葉柄長1-2.5cm;葉片長橢圓菜至披針形,或倒卵形,長1.5-5.5cm,寬0.7-3.5cm,先端漸尖或圓鈍有短尖頭,基部狹楔形,全緣或疏生針芒狀細刺齒,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有白粉。總狀花序疏鬆或為近傘形花序,長3-7cm,有花8-12朵;無總花梗或很短;花黃色,小苞片2,卵形;萼片6,花瓣狀,排列為2輪;花瓣6,倒卵形,較萼片短;雄蕊6。漿果卵形或球形,熟時深紅色。
化學成分:日本小檗根莖的木質部含小檗鹼(Berberine)、氧化爵床鹼(Oxyacanth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小檗胺鹼(Berbamine)、氧化小檗鹼(Oxyberberine)、掌葉防己鹼(Palmatine)、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根皮和莖也含小檗鹼。
藥理作用
參見黃連條。大葉小檗葉酊劑在動物身上,能引起子宮肌收縮,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縮,降低血壓。根製劑作用相似。歐小檗作用與大葉小檗相似,並能降低膽囊張力,減少收縮次數,可用於膽囊疾患,減輕疼痛及炎症現象,改善膽汁流量。氧化爵床鹼10mg注入麻醉犬股動脈,可引起注藥側下肢的血管擴張,全身血壓也有顯着下降。此鹼具有利膽作用,強度較小檗鹼為弱,但較持久。40微克/ml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細胞的氧攝取。在體外無抗結核菌作用。在麻醉、二側迷走切斷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氧化爵床鹼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血壓上升及腎血管收縮有阻斷作用。
歸經:肺;肝;脾經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泄瀉;痢疾;口舌生瘡;咽痛喉痹;目赤腫痛;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滴眼;或洗患處。 [2]
各家論述
* 1.陶弘景:主口瘡。
* 2.《唐本草》:主口瘡,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
* 3.《綱目》:治血崩。
* 4.《陝西中草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腸炎,痢疾,黃疸,白帶,關節腫痛,陰虛發熱,骨蒸,盜汗,癰腫瘡瘍,口瘡,咽炎,結膜炎,黃水瘡。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