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桿菌性痢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顯微鏡下人類腸道中常見的志賀氏屬桿菌(原圖/美聯社)。美國出現首例「超級細菌」全球無任何抗生素可治!ETtoday新聞雲

桿菌性痢疾(英語:Shigellosis),是由志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病原體可耐酸性,進入人體後,於小腸繁殖,之後進到大腸細胞。症狀有腹瀉(每天 8~10 次以上)、發燒、噁心,或有毒血症、嘔吐、腹痛及裏急後重(tenesmus),有時有輕微或無症狀感染。患者因黏膜潰瘍導致糞便中有時有血跡或黏液或膿,然而也有許多個案沒有血便的情形,幼童可能出現抽搐症狀。

疾病概述

桿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病原體可耐酸性,只要10到100個病原體即可致病。分佈於全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為地方性流行病。群聚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可能接觸排泄物之處,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難民營及有男男間性行為者。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起流行,污染的飲水或食物也常引起地區性大規模的流行。

臺灣地區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桿菌性痢疾,主要流行季節是每年6月至10月。另外,國人前往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旅遊,如果沒有注意飲食衛生,容易遭受桿菌性痢疾感染,不但會嚴重影響旅遊情緒及行程,更可能將致病原帶入國內散播,危害家人及親友的健康。桿菌性痢疾通常具自限性(self-limited),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病程平均 5~7 天。病情嚴重度及死亡率與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況及病原菌血清型有關,Shigella dysenteriae type 1 感染導致較高的疾病嚴重度,合併症包含:毒性巨結腸症(toxic megacolon)、腸穿孔(intestinalperforation)及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住院患者之死亡率高達 20%;而因 Shigella sonnei 引起之感染,病程較短,症狀比較輕,除了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感染者之外,鮮少造成死亡。

致病原

志賀氏桿菌

桿菌性痢疾的致病原為痢疾志賀氏桿菌,革蘭氏陰性菌,無鞭毛,無內孢子,直徑約0.5~1.5μm,長約1.0~4.0μm,屬於腸道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志賀氏菌屬(Shigella),分為S. dysenteriae (subgroup A)、S. flexneri (subgroup B)、S. boydii (subgroup C)及S. sonnei (subgroup D)四個亞群、50種血清型。

流行病學

  • (一)分佈於全球,估計每年1.25億人感染桿菌性痢疾,其中1萬4千人死亡。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為地方性流行病。群聚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可能接觸排泄物之處,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難民營及有男男間性行為者。
  • (二)在資源有限的國家,血清型以S. flexneri為主,在東南亞及已開發國家則以S. sonnei為主要之血清型別。由於抗生素之廣泛使用,抗藥性菌株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現,並且對多種藥有耐性。
  • (三)三分之二之病患及大半死亡病例為10歲以下幼童,小於6個月大之嬰兒甚少罹患此病,哺餵母乳對嬰幼兒具保護效果,家屬之次波感染率高達40%。
  • (四)依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臺灣近5年每十萬人口本土桿菌性痢疾發生率約0.24,男性發生率較女性為高,目前常見血清型別為S. sonnei及S. flexneri。

傳染窩

唯一之帶菌者是人。然而,靈長類動物也曾發生集體感染。

傳染方式

(一)直接或間接的糞口傳染。有症狀患者或無症狀帶原者於解便後,若未澈底清潔受污染的手或指甲,則可能經由直接身體接觸或經由處理食物、飲水、其他物品時,間接造成病原體傳播。蒼蠅可能將病菌帶到食品,另外,也可能經由受糞便污染的遊憩用水而傳播。
(二)在已開發國家,大多數的病例是藉由接觸病患經糞口途徑傳播,近年來發生男男間性行為者的抗藥菌株群聚事件有增加的趨勢。在開發中國家,人與人之間接觸的糞口途徑、食物或飲水受到病原體污染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臨床症狀

感染後常見症狀包含:腹瀉(每天8~10次以上)、發燒、噁心,或有毒血症、嘔吐、腹痛及裏急後重(tenesmus),有時有輕微或無症狀感染。患者因黏膜潰瘍導致糞便中有時有血跡或黏液或膿,然而也有許多個案沒有血便的情形,幼童可能出現抽搐症狀。病情嚴重度及死亡率與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況及病原菌血清型有關,Shigella dysenteriae type 1感染導致較高的疾病嚴重度,合併症包含:毒性巨結腸症(toxic megacolon)、腸穿孔(intestinal perforation)及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住院患者之死亡率高達20%;而因Shigella sonnei引起之感染,病程較短,症狀比較輕,除了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感染者之外,鮮少造成死亡。

潛伏期

通常1~3天,S. dysenteriae type 1的潛伏期短則12~96小時,有時長達1週。

傳染期

急性感染後至糞便中不再檢出病菌通常約4週,但偶爾可見無症狀帶菌者傳染期可能持續數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能縮短可傳染期。

感受性及抵抗力

10到100個病原體即可致病。孩童、有男男間性行為者、HIV感染者、老人、虛弱、營養不良與至開發中國家旅行者為風險族群;小於10歲的孩童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桿菌性痢疾。

治療照護

治療方法

A、人類是該菌的唯一宿主且其具高傳染性,為防範疫情蔓延,確診個案使用抗生素治療,可以減短病程,並降低他人感染之風險。
B、近年國內分離Shigella sonnei菌株對於ampicillin, ciprofloxacin,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已存有相當比例的抗藥性,Shigella flexneri菌株亦發現對azithromycin已存有相當比例的抗藥性(監測報告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桿菌性痢疾」網頁),因此建議所有臨床分離菌株,均應執行藥敏試驗,以確保治療效果。在藥敏試驗結果尚未出來前,經驗性用藥首選為第三代頭孢子素如ceftriaxone,必要時,再依藥敏結果調整用藥。

病例追蹤管理

A、停止服藥治療後48小時以上,連續二次採集糞便檢體複檢,二次間隔24小時以上,二次檢驗結果皆為陰性者,始得解除追蹤管理。
B、複檢檢體應隨防疫檢體送驗單送檢驗單位檢驗,送驗單上應註明「複檢」[1]

併發症

1. 反應性關節炎(reactive arthritis):感染 S. flexneri 特定血清型的患者,約 2%發生關節疼痛、眼睛不適及解尿疼痛,多數的患者症狀持續數月至一年,但約 15~30%的患者發展為慢性關節炎。
2. 菌血症(blood stream infections):相當罕見,最常發生在免疫功能降低的病人。
3. 癲癇(seizure):曾有報告指出感染的孩童發高燒或電解質異常時,偶而會發生全身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s),通常未治療即緩解。
4.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病患通常有血便。

檢體採檢送驗

由患者糞便或直腸檢體可分離 Shigella 作細菌學診斷。Shigella 在體外僅能存活短暫時間,因此,採檢後應迅速進行培養以提高培養率,而分離出的菌株亦應進行抗藥性檢測。

防疫措施

預防方法

1、注重手部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更換尿布後、接觸病人後或接觸食物前以肥皂及清水正確洗手的習慣,為阻斷傳染的最重要措施。廚房工作人員、醫、護、托育人員特別應注意經常洗手,這類人員如為確定病例,應暫停工作至解除追蹤管理為止。 2、腹瀉期間應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由於復原後數週,糞便中仍可能帶有病原體,因此,性行為前後應清洗生殖器、肛門及洗手,肛吻、肛交等性行為應採取適當的防護,之後以肥皂及清水澈底洗手。 3、修建沖水式馬桶廁所,無衛生下水道的地區,糞便應經化糞池處理才能排出。廁所內要有阻絕或消滅蒼蠅裝置(如紗窗等),充分供應衛生紙及設置洗手臺,以免糞便污染手指。野營時,糞坑應遠離營區,且設在飲用水源之下游。 4、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廁所、化糞池等)應距離 15 公尺以上。供水系統之水源應予保護,原水經淨化處理並加氯消毒。旅行或野營時,個人或團體用水應加氯、用化學品,或煮沸消毒。 桿菌性痢疾(Shigellosis)-2017 年 2 月修訂 5、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不可生飲、生食。使用安全水源與食材,生食與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 6、以紗窗、殺蟲劑噴霧法或含殺蟲劑誘餌來殺滅蒼蠅。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使蒼蠅無法孳生。

病患、接觸者及周遭環境處理

養護機構或托育機構易發生桿菌性痢疾群聚事件,相關人員應注意早期辨識及報告衛生機關,以及早控制疫情。

病患處理

(1)隔離措施:
A、桿菌性痢疾患者應以居家隔離為原則,病患如能做好個人衛生,並避免排泄物污染環境,即無使用傳染病防治法第 44 條、第 45 條施行隔離之必要;病患如無法維持個人衛生,有污染環境及傳染他人之虞,必要時,地方主管機關得依傳染病防治法第 44 條、第 45 條及「法定傳染病病患隔離治療及重新鑑定隔離治療之作業流程」,對病患施行隔離治療。所開立之「法定傳染病隔離治療通知書」及「法定傳染病隔離治療解除通知書」應上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俾利後續審查。
B、病患如採住院治療,其住院期間,應採接觸隔離;患病期間,應注意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使用肥皂正確洗手、物品及衣物消毒、排泄物處理及環境衛生之消毒工作;廁所應提供充足之衛生紙,如廁後一定要使用清水及肥皂澈底洗手,避免污染環境;病患如有照顧者,亦應教導其協助處理糞便(或尿液)後,必須使用清水及肥皂澈底洗手。
C、病患患病期間,應注意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適當消毒使用物品、衣物、排泄物及環境,並應避免至三溫暖、水療館等休憩用水設施,直到症狀完全解除。患者接受完整治療後仍有可能再經由糞便排出細菌,需持續注重個人衛生。
(2)治療方法: A、人類是該菌的唯一宿主且其具高傳染性,為防範疫情蔓延,確診個案使桿菌性痢疾(Shigellosis)-2017 年 2 月修訂 用抗生素治療,可以減短病程,並降低他人感染之風險。 B、近年 國 內 分 離 Shigella sonnei 菌株對於 ampicillin, ciprofloxacin,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已存有相當比例的抗藥性,Shigella flexneri 菌株亦發現對 azithromycin 已存有相當比例的抗藥性(監測報告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桿菌性痢疾」網頁),因此建議所有臨床分離菌株,均應執行藥敏試驗,以確保治療效果。在藥敏試驗結果尚未出來前,經驗性用藥首選為第三代頭孢子素如 ceftriaxone,必要時,再依藥敏結果調整用藥。 (3)病例追蹤管理 A、停止服藥治療後 48 小時以上,連續二次採集糞便檢體複檢,二次間隔24 小時以上,二次檢驗結果皆為陰性者,始得解除追蹤管理。 B、複檢檢體應隨防疫檢體送驗單送檢驗單位檢驗,送驗單上應註明「複檢」。

消毒

(1)病患如使用沖水式馬桶,其糞便、尿液可直接排放。
(2)以 0.05~2%(500~20,000 ppm)之含氯漂白水消毒。
消毒濃度: 0.05% (500 ppm) 0.2% (2,000 ppm) 2% (20,000 ppm)
消毒對象: 手、皮膚、衣服 地板、床、餐具及其他個人用品排泄物、遺體

接觸者處理

(1)接觸者包含共同暴露可疑感染源者、照顧者、有口對肛門接觸者及同住者。
(2)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應對接觸者進行調查,並依風險程度採集檢體檢驗,同時加強衛生教育以避免感染。有症狀之接觸者暫時不得從事餐飲工作、調製食物或照顧病患、老人及小孩,應至檢驗陰性,始可解除限制。
(3)旅行團如有通報個案時,所有團員均應追蹤調查,有症狀者應予採檢。
(4)通報個案如為餐飲從業人員或托育/養護機構工作人員時,相關防治工作應採取嚴謹措施,以免疫情擴散: A、經由疫調研判,餐飲或托育/養護機構工作場所之接觸者亦應逐案採檢。
B、該通報個案如經檢驗為確定病例,且經衛生單位研判疫情有擴散之虞時,則其餐飲或托育/養護機構工作場所之接觸者不論有無症狀,均應暫時停止從事相關工作,俟採驗結果呈陰性後,始可解除限制。

感染源調查

(1)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接獲轄區內有通報病例發生時應立即訪視,並至疾病管制署傳染病問卷調查管理系統登錄填寫腸道(食媒)類疫調單。
(2)調查感染或可能傳播途徑時,應從特定之對象著手,如餐飲或托育/養護機構從業人員、家屬、住院之幼童、共同生活人員及其接觸人員等,並針對可疑的飲水、用水或休憩用水暴露史、食物、居家環境、病媒、旅遊史、有無與疑似病例或確定病例接觸史、社區流行狀況或疑似集體腹瀉等事件、相關病例發病時序及病原菌血清或分子分型等進行調查。
(3)為追蹤桿菌性痢疾感染源之目的時,所有疑似感染來源(例如廚工或看護等),不論有無疑似症狀均應予採樣檢驗。

特別注意

避免不安全性行為感染

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2015年4月14日共計29例本土桿菌性痢疾確定病例,其中排除21例為食媒性感染後,另8例無法排除係由口肛接觸或肛交後口交等性行為所感染,呼籲民眾應避免肛吻、肛交、口陰交等不安全性行為;或採取適當的防護,避免口腔與陰道或肛門的直接接觸。疾管署疫調顯示,該8名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4至46歲之間,均無共通餐飲、水源或公共場所,懷疑與性行為傳播有關。疾管署提醒醫師,針對活躍年齡之男性族群出現腹瀉、血便或腹痛等症狀時,應審慎評估相關感染風險行為,適時進行通報並給予相關衛教,包含個案定時服藥及複診等,並衛教個案於痊癒後仍需避免發生性行為至少7天。至2015年4月14日共計64例桿菌性痢疾確診(過去三年同期病例數:41, 43, 43例),其中35例為境外移入病例(過去三年同期病例數:35, 38, 38例),餘29例本土病例,高於過去三年同期本土確定病例數(6例、5例、5例)。

桿菌性痢疾之潛伏期為12至96小時(通常1至3天),有時長達1週。症狀包括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裏急後重(有便意,卻拉不出來)、血便及粘液便等症狀,但部分民眾呈無症狀帶菌者。桿菌性痢疾主要經由糞口傳染,直接或間接攝食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依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經由同性或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行為,可能提高感染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A型肝炎)等腸道疾病傳播之風險。疾管署提醒民眾,平日應養成良好之飲食及個人衛生習慣,維持單一性伴侶或減少性伴侶數量;避免肛吻、肛交、口陰交等不安全性行為,或採取適當的防護,避免口腔與陰道或肛門的直接接觸,如覆蓋食物的塑膠保鮮膜,可作為口交隔絕物,以避免感染;如發現身體有不適症狀時速就醫。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2]

流行疫情之措施

1、當發生集體急性腹瀉事件時,於尚未查出特定之病因前,應立即向衛生局報告。並同步調查食品及飲水是否受污染,並採取衛生相關管理措施。
2、不建議預防性投藥。
3、宣導飯前便後、接觸或處理食物前,確實使用肥皂洗手、安全飲食、病媒防制之重要性。
4、學校或機構於發生桿菌性痢疾群聚事件時,或疫情調查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時,均需考量水源或食物污染之可能性。若懷疑為水源污染,應採取水樣(包括進水口、蓄水池、水塔及洗手臺等),由地方衛生主管機關進行大腸桿菌檢驗。
5、化糞池投放食用紅色色素檢測水源(包括水井或地下蓄水池),可評估水源有否遭受化糞池滲漏污染。

環境清潔

化糞池滲漏污染檢測

1.適用範圍:適用於檢測有否因化糞池滲漏,而污染鄰近水源(包括水井或地下蓄水池)之情況。
2.檢測方法

  • 2.1 色素投放法(定性試驗):
  • 2.1.1 器具及材料:
  • 2.1.1.1 食用紅色六號色素(一般的化糞池約使用 1 公斤,建議現場實勘後,較大容積者增量投置)
  • 2.1.1.2 攪拌棒、橡膠手套及口罩
  • 2.1.1.3 無色透明含螺旋蓋玻璃試管(15ml)
  • 2.1.1.4 白色影印紙(對比背景)
  • 2.1.1.5 塑膠水瓶或採水袋(500ml)
  • 2.1.1.6 分光比色計(OD 500 ~ 510 nm)
  • 2.1.2 操作步驟:
  • 2.1.2.1 色素投放及採樣:
  • 2.1.2.1.1 於色素投置前,採取水井或地下蓄水池水樣約 500ml 置於塑膠水瓶(或採水袋)後,將瓶(袋)口密封,冷藏儲放,以作為對照樣本。
  • 2.1.2.1.2 將水塔中儲水先行放空,並切斷電源,停止抽水至水塔。
  • 2.1.2.1.3 配戴橡膠手套及口罩,打開食用紅色六號色素瓶蓋,加入酌量清水,以攪拌棒攪拌至色素溶解。
  • 2.1.2.1.4 將溶解後色素液體傾入馬桶,並按壓沖水多次。
  • 2.1.2.1.5 打開電源,重新抽水至水塔,間歇性排放水塔儲水及抽水。
  • 2.1.2.1.6 24 小時後每間隔 12 小時,同步驟 2.1.2.1.1 採取水樣,作為實驗樣本。
  • 2.1.2.1.7 塑膠水瓶或採水袋(對照及實驗樣本)以冷藏送縣市衛生局實驗室判讀。
  • 2.1.2.2 判讀:
  • 2.1.2.2.1 目視比對:取對照及實驗水樣各 15ml 置入無色透明含螺旋蓋玻璃試管中,於光線充足場所,以白色影印紙作為背景比對對照及實驗水樣顏色差異,實驗組如呈現紅色者,即可證明有化糞池滲漏污染。
  • 2.1.2.2.2 分光比色計:縣市衛生局實驗室如有分光比色計設備,除了目視比對之外,亦可採取檢測水樣吸光值進行判讀,適於紅色色素之吸光值檢測波長為 OD 506~510 nm。

視頻

【影音新聞】不安全性行為恐引發桿菌性痢疾感染(20150414)
疫Q遊教館-數位影片-降伏桿菌性痢疾篇
本土桿菌性痢疾 疾管署呼籲安全性行為 2015-04-14 TITV 原視新聞

參考資料

  1. 桿菌性痢疾公作手冊衛福部極病管制署
  2. 不安全性行為恐引發桿菌性痢疾感染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