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柴胡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南朝宋時有去髭並頭(《雷公》)的加工炮製法。唐代明確熬製(《千金》)。宋代註明去蘆(《博濟》)、焙制(《局方》)。元代增加酒拌制(《丹溪》)、酒炙制(《原機》)。明代又有醋炒(《醫學》)。清代還有蜜炙制(《本草匯》)、鱉血制(《長沙方歌訣勸讀》)。此時,其炮製方法已有近10種。

【現代炮製方法】

  1.柴胡: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醋柴胡:取柴胡生片加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3.鱉血柴胡:取柴胡生片用鱉血合黃酒的混合液拌勻,使之吸盡,文火炒干。柴胡片1kg,用鱉血125g、黃酒250g。

【飲片性狀】

柴胡為不規則厚片,直徑3~7毫米,表面粗糙,淡黃色,纖維性;周邊灰棕色或棕褐色,具縱向皺紋及支根痕,質堅硬,氣微香,味微苦。醋柴胡,形如柴胡片,色澤較深,具醋氣。鱉血柴胡,形如柴胡片,色澤加深,具血腥氣。

【質量標準】

柴胡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8.0%。浸出物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0%。北柴胡含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總量不得少於0.30%。北柴胡飲片乙醇浸出物不得少於12.0%。

【炮製目的】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具和解表里,疏肝昇陽作用。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生柴胡的升散作用較強,多用於解表退熱。醋炙制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作用,多用於肝鬱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不調等。柴胡對昇陽劫陰,陰虛陽浮者皆不相宜,鱉血制能填陰滋血,抑制浮陽,增強清肝退熱的功效,可用於熱入血室,骨蒸勞熱。

【應用選擇】

  1.生用   (1)少陽證: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能增強和解、退熱作用,可用於邪在半表半里,寒熱往來,胸脅苦悶,咽干,目眩者,如小柴胡湯(《傷寒論》)。   (2)瘧疾:常與草果、厚朴、黃芩等同用,具有截瘧作用,如清脾飲(《婦人良方》)。   (3)氣虛下陷:常與黃芪、人參、升麻等補脾益氣藥同用,具昇陽益氣作用,可用於脫肛、子宮脫垂及短氣、倦乏等,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2.制用   (1)肝鬱證:醋柴胡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能增強疏肝解郁作用,可用於肝氣鬱結,脅肋疼痛,胃脘脹滿,寒熱往來等症,如柴胡疏肝散(《景岳》)。配伍當歸、白芍等,具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作用,可治肝鬱血虛,月經不調,乳房作脹等症,如逍遙散(《處方集》)。   (2)午後潮熱:鱉血柴胡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和表里、退虛熱作用,可用於熱病後期,邪在陰分的午後潮熱等症。   (3)熱入血室:鱉血柴胡配伍黃芩、紅花、丹皮等,可治熱入血室,經水適斷,時有發作者,如加減小柴胡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現代研究】

柴胡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A、B、C、D、E、F、G)及β-菠菜甾醇,還有少量揮髮油。柴胡皂苷只有其皂苷元才有藥理作用,而在柴胡中僅部分皂苷如柴胡皂苷E、F、G以皂苷元的形式存在,在酸性條件下加熱,柴胡皂苷A、B、C、D等已被水解,生成具藥理作用的皂苷元及各種糖類,從而增強了鎮痛、鎮咳、抗炎作用。&alpha;-菠菜甾醇在酸性條件下加熱,產生乙酰化衍生物,不具解熱的藥理作用。加熱後,揮髮油也有損失。所以柴胡醋制後發汗解表能力降低,疏肝止痛作用增強。   現代研究表明,生柴胡、醋柴胡和酒柴胡的薄層層析圖譜的斑點數目、相應位置及其顏色都完全一致;醇浸出物含量,炮製前後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其中以酒制柴胡的含量為最高,是11.79%,而不同炮製品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水溶性浸出物和揮髮油的含量,無論是炮製前後,還是不同炮製品之間,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其中水浸出物量的順序為醋柴胡>;酒柴胡>;生柴胡;揮髮油含量的順序為生柴胡>;酒柴胡>醋柴胡。所以臨床上生柴胡多用於解表退熱,制柴胡常用於疏肝解郁。柴胡皂苷的含量順序是蜜炙柴胡>;酒炙柴胡>;醋炙柴胡>;生品柴胡。柴胡皂苷A的含量:生柴胡為0.1088%,酒柴胡為0.1699%,醋柴胡為0.0642%;柴胡皂苷D的含量:生柴胡為0.1268%,酒柴胡為0.1287%,醋柴胡為0.1340%;柴胡中揮髮油的含量:生柴胡為0.5712%,酒柴胡為0.8001%,醋柴胡為0.5696%。當炮製程度改為「炒至微干」時,酒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為0.1690%,柴胡皂苷D的含量為0.1283%,揮髮油的含量為0.7054%;醋柴胡上述3個含量分別為0.0383%、0.1477%、0.6082%。實驗結果說明,影響柴胡飲片炮製質量的主次因素為:炮製輔料的種類、輔料用量、炮製程度。從藥效成分柴胡皂苷A、D的溶出率來看,酒制柴胡優於醋制柴胡。又有報道,柴胡醋制後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明顯降低。   藥理實驗結果,醋炙柴胡水煎劑對大白鼠能明顯增加膽汁的分泌量,其作用可持續2小時以上,在第1小時內與鹽水組比較就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醋拌柴胡水煎劑也呈泌膽趨向,但P>0.05,無顯著性差異;生柴胡和炒柴胡不顯泌膽作用。各炮製飲片組之間的比較,醋炙品的泌膽作用與生品相比較明顯增強,且在給藥後2小時內有顯著性差異(P<0.05),醋炙品與清炒品、醋拌品比較,其泌膽作用也明顯增強,在給藥0.5~1小時內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和P<0.01)。這一結果表明,醋炙柴胡能明顯增加膽汁的分泌量,其泌膽作用與生品、清炒品、醋拌品比較,都具有顯著性差異,從而證明柴胡醋炙後能增強其疏肝解郁作用。柴胡炮製品對小白鼠實驗性肝損傷的研究又表明,醋炙柴胡和醋拌柴胡能顯著降低CCI4中毒小鼠的血清SGPT,並能輕度改善CCl4所致的肝組織損傷,顯示其明顯的保肝作用。這為探討柴胡的炮製原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柴胡自古以來以根入藥。現代研究證實根與莖葉的質量有差異,兩者主要成分和藥理作用不同。實驗表明,根中含皂苷而莖葉中不含皂苷,揮髮油含量莖葉高於根,揮髮油的組成成分,根與莖葉亦不完全一致,根與莖葉的水蒸氣蒸餾液,經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其吸收曲線亦不同,說明根與莖葉質量不同。對南、北柴胡的水蒸氣蒸餾液和揮髮油,分別作了紫外測定和氣相層析,也都說明柴胡根與苗中揮髮油的組成成分和比例不同。另有文獻對北柴胡根與莖葉進行化學和藥理比較,結果根、莖和枝葉部分所含成分不完全相同,根與莖的成分基本相似,但莖中所含皂苷量極少,而根與枝葉的皂苷成分很不相同;對家兔的發熱,柴胡根解熱作用明顯,莖沒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也認為以柴胡的地上部分代替根入藥是不合適的,兩者不宜代用。   採用正交試驗法,以柴胡皂苷bz的含量為指標,優選醋制柴胡的最佳炮製工藝為:每100kg柴胡加60kg米醋,悶潤4小時,於140~150℃炒6分鐘。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酒炙、蜜炙、清炒、麩炒、炒炭等。   2.文獻摘錄「凡採得後,去髭並頭,用銅刀削上赤薄皮少許,卻,以粗布拭了,細剉用之。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雷公》)

【總結】

柴胡,目前多為生用。經統計,生柴胡全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炮製規範被收載,柴胡有21個地方規範收載,而鱉血制柴胡只有8個地方規範被收載,酒柴胡有3個地方規範被收載,柴胡有5個地方規範被收載,炒柴胡有4個地方規範被收載。據文獻記載,柴胡經酒制後可使其藥物作用上升,並能引藥人血分,以清抑鬱之氣,而血虛之熱自退。柴胡蜜制的目的在於緩和藥性。   柴胡入藥,歷來用根。但目前有些地區(如江、浙、皖等地)除以根入藥外,也有以柴胡帶有地上部分的幼苗稱竹葉柴胡或春柴胡入藥的。研究證明,柴胡根和莖葉的主要成分不一樣,根含柴胡皂苷而莖葉不含柴胡皂苷;根與莖葉的揮髮油含量也不一樣,葉含揮髮油量多,約為根的3倍,其組分也有不同,說明根與莖葉的質量有差異。帶莖葉的柴胡不能替代柴胡根,它既不符合中醫的傳統用藥習慣,也不符合藥典的規定。 [1]  

【炮製方法】

1.柴胡《雷公炮炙論》:「去髭並頭,用鋼刀削上赤薄皮少許,卻以粗布拭了,細銼用之,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博濟方》:「去蘆。」《普濟本事方》:「去苗洗淨。」《衛生寶鑑》:「(鍘)碎銼,桶銼過,竹篩卉之用。」《仁術便覽》:「去苗土,水洗,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炒柴胡《備急千金要方》:「熬變色。」《局方》:「凡使,先去蘆頭,細銼焙乾,方入藥用。」《一草亭目科全書》:「炒。」《本經逢原》:「炒熟。」現行,取柴胡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醋柴胡《醫學綱目》:「醋炒。」現行,取柴胡片加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柴胡每100kg,用醋20kg。 4.鱉血柴胡《長沙方歌括》:「浙江、江蘇每用必以鰵血拌蒸。」現行,取柴胡片用適量黃酒或清水稀釋後的鰵血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鰵血12.5kg,黃酒12.5kg。 5.酒柴胡《丹溪心法》:「用酒拌。」《原機啟微》:「酒炒。」《本草述》:「酒炒三遍。」《女科要旨》:「酒拌烘。」現行,取柴胡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黃酒10kg。 6.蜜柴胡《本草匯》:「蜜水拌炒。」《本草便讀》:「宜蜜炙用之。」現行,取煉蜜加適量冷開水稀釋與柴胡拌勻,稍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柴胡每100kg,用煉蜜12kg。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