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樹林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樹林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地處西安市碑林區北部,西安城區中部,明城牆內東南隅。東、南臨護城河,分別與東關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藝路街道相鄰,西起印花布園、安居巷與南院門街道相接,北轄東大街全段,與新城區西一路、中山門街道接壤,總面積2.09平方千米。柏樹林街道因境內有柏樹林大街而得名。境內有著名的碑林博物館,始建於漢靈帝時期的臥龍寺等風景名勝。截至2020年6月,柏樹林街道柏轄12個社區。2011年,柏樹林街道轄區總人口68059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9.3億元。[1]

中文名: 柏樹林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

地理位置: 碑林區北部,西安城區中部,明城牆內東南隅

面 積: 2.09 km²

下轄地區: 12個社區

政府駐地: 和平路東十道巷19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01

著名景點:碑林博物館 臥龍寺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68059人(2011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柏樹林大街而得名。

建置沿革

1955年6月,始設三學街街道。

1958年12月,端履門、三學街街道合併設柏樹林街道。

1960年5月,改公社,屬雁塔區。

1962年7月,復屬碑林區。

1963年7月,中山大街、開通巷公社並人柏樹林公社。

1966年11月,更名永紅路公社。

1972年4月,復名柏樹林公社。

1979年3月,復設柏樹林街道。

2002年8月,撤銷和平路街道併入柏樹林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轄三學街、端履門、開通巷、圪塔寺、東倉門、菊花園、馬廠子、和北、和南、下馬陵、東大街、建南12個社區;下設96個居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柏樹林街道柏轄12個社區。樹林街道辦事處駐東十道巷19號。

地理環境

柏樹林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北部,西安城區中部,明城牆內東南隅。東、南臨護城河,分別與東關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藝路街道相鄰,西起印花布園、安居巷與南院門街道相接,北轄東大街全段,與新城區西一路街道、中山門街道接壤。距區人民政府4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0.78千米,總面積2.09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轄區總人口68059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18631人。總人口中,男性33271人,占48.9%;女性34788人,占51.1%;18歲以下9491人,占13.9%;18—35歲15013人,占22.1%;35—60歲29848人,占43.9%;65歲以上13707人,占20.1%。2011年,柏樹林街道人口出生率6.8‰,人口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長率2.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2564人。

經濟

2011年,柏樹林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9.3億元,比上年增長37.5%。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商業網點4593個,職工22662人。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郵政網點46個,電信服務網點42個。

交通運輸

柏樹林街道境內西安地鐵1號線、西安地鐵2號線通勤。主幹道有東大街、順城南路、順城東路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429人,專任教師14人;小學3所,在校生4958人,專任教師13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691人,專任教師8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l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5700人,專任教師15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5個,會員213個;電影放映單位3個,座位7200個,每萬人擁有1057個,放映電影3800場次,觀眾達110萬人次;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檔案館1個,博物館1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79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335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東倉鼓樂、張氏風箏等。張氏風箏被列人世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體育場地11個,社區安裝的體育器材達200多件,保障15%居民有體育鍛煉器材。經常參加運動的居民占常住人口的11%。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樹林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個,病床550張。專業衛生人員568人,其中執業醫師242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215人。

勞動就業

2011年,柏樹林街道新增就業人員7211人,有499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292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22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社會保障

2011年,柏樹林街道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00人。

社會福利

2011年,柏樹林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73戶,1981人,支出600.41萬元,比上年增長2.05%,月人均252.57元,比上年增長2%;城市醫療救助4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8人次,共支出8.90萬元,比上年增長1.1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5人,接收軍隊離退休幹部10人,接收無軍籍職工6人,軍休所1個,撫恤事業費支出109萬元,比上年增長9%。社區服務設施17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2個,其他社區服務設施4個。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13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40萬元。

歷史文化

碑林博物館

碑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18個特殊旅遊景觀之一,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正式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後經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現收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着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又名臥龍禪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漢靈帝時期(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唐朝時,因寺內保存着吳道子在這裡畫的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間(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間(874年),先後在寺內建立石刻陀羅尼經幢。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元朝時,臥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立石碑紀事,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為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臥龍歷史碑」。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避難西安,給臥龍寺帶來新的繁榮。慈禧太后施銀千兩重修廟宇,並建立石碑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還親書「慈雲悲日」、「三乘迭耀」匾額賜寺,並為山門書額「敕建十方臥龍禪林」。當時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們千里迢迢送來各類貢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詔令送臥龍寺供養。所以寺內小型佛像甚多。民國二十年(1931年),朱子橋將軍等人籌資修整了大雄寶殿和禪堂,同時廣購佛經,創辦了佛學國書館。後又請太虛法師來講經說法。對東院、西院房舍都進行了整修。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事變舊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由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新城黃樓、西京招待所、華清池五間廳、兵諫亭等建築組成。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事變舊址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視頻

西園街道柏樹巷社區黨建專題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