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廌(1059年~1109年),方叔齊南先生太華逸民齋號德隅齋北宋華州(今陝西省華縣)人,蘇軾弟子,蘇門六君子之一。

人物生平

元豐年間(1078—1085),李廌到黃州(今湖北黃崗)拜謁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軾對他的文章極為讚賞,認為筆墨翻瀾,有飛沙走石之勢,拍着他的背說:「你的才能,可敵萬人。」因受蘇軾賞識,故與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陳師道一起,被人們稱為「蘇門六君子」。

後李廌舉進士不第,宰相呂大防為「失此奇才」而嘆,蘇軾與翰林學士范祖禹欲向朝廷推薦,但因蘇、范二人相繼遭貶而不果。李廌從此絕意仕進,致力於撰文著書。

蘇軾去世後,李廌感其知遇之恩,而悲愴痛哭,作祭文日:「皇天后土,監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詞語奇壯,讀者無不竦然。 李廌晚年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生活清苦,卒年51歲。

人物逸事

李惇蘇軾同年進士。六歲而孤,年少時以文章進謁蘇軾,甚獲讚賞,拊其背譽之「子之才,萬人敵」,為「蘇門六君子」之一。 《鶴林玉露》記載:元祐三年,蘇軾主持禮部考試。考前蘇軾特地寫一篇《劉向優於楊雄論》送他。結果文章反而被章持章援取得。最後李廌落榜,章援第一。蘇軾作詩給李廌:「平生漫說古戰場,過眼空迷日五色」[1][2]。元祐六年(1091年),李廌又落第[3]

中年之後,絕意於仕途[4],寄居於長社(今河南省長葛東部)。擅長七言古詩及七言絕句,為文喜談古今治亂。其文《兵鑒》,向為後人所重視,四庫館臣認為「議論奇偉,尤多可取,固與侷促轅下者異焉!」[5]。著有《濟南集》,一度亡佚,清初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出。

代表作品

詞作

虞美人 李廌

玉闌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青林枕上關山路,臥想乘鸞處。碧蕪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

鑑賞:此詞描寫春夏之交的雨景以及由此而生髮的懷人情緒。

上片寫景,既寫出了近景,又寫出了遠景,為下文的抒情作鋪墊。「好風如扇」句比喻新穎,近代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以為「似乎未經人道」。春夏之交,往往有這樣的景色。陶淵明詩「春風扇微和」的扇字是動詞,作虛用;這裡的扇是名詞,作實用:同樣給人以風片柔和的感覺。「雨如簾」的繪景更妙,它不僅曲狀了疏疏細細的雨絲,像後來楊萬里《小雨》詩「千峰故隔一簾珠」那樣地落想;而且因為人玉闌干內,從內看外,雨絲就真像掛着的珠簾。

「岸花汀草漲痕添」,也正是從隔簾看到。「微雨止還作」(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是夏雨季節的特徵。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漲痕,所以說是「時見」。「漲痕添」從「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顯示了一種幽美的詞境。作者與景,精工描繪,細緻入微,引人入勝。

下片承上片的景物描寫抒情見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種懷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湧上心頭,於是窈想就進入了枕上關山之路。(「青林」句是化用杜甫《夢李白》詩:「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乘鸞處,即遊仙處,亦即喻冶遊處。乘鸞的舊蹤何?只有模糊的夢影可以回憶。碧蕪千里的天涯,怎能不引起「王孫游兮不歸」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溫馨的會面,夢裡也不可能經常遇到。「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這麼一結,進一層透示這僅有的一霎歡娛應該珍視,給人的回味是悠然不盡的。

此詞一反尋常懷人念運詞的悽惻,極淡遠清疏之致地表情達意,為這類題材詞作境界的開拓作出了貢獻。

點評:李方叔虞美人過拍云:「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春夏之交,確有此景。「好風」句尤新,似乎未經人道。歇拍云:「碧蕪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尤極淡遠清疏之致。

注釋

  1. 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東坡知貢舉,李豸方叔久為東坡所知,其年到省諸路舉子,人人慾識其面,考試官莫不欲得方叔也。坡亦自言有司以第一拔方叔耳。既拆號,十名前不見方叔,眾已失色,逮寫盡榜,無不驚駭嘆。方叔歸陽翟,黃魯直以詩敘其事送之,東坡和矣。如『平生漫說古戰場,過眼真迷日五色』之句,其用事精切,雖老杜、白樂天集中未嘗見也。」
  2. 元祐三年黃庭堅省試鎖院時曾稱美東坡的鑑別力,謂「其他在間伎倆,諸君或勝東坡,至於評論文章,東坡鼻端一嗅,可定優劣」。
  3. 王文誥在《蘇文忠公詩編年集成總案》卷三○中說:「公屢奏未了榜時,黨人先有失士之論。蓋自知舉命下,董敦逸已論奏必不當,其餘造作不一,而流傳小說,多有章援、章持竊得李廌策題之說。此不足道也。」
  4. 《老學庵筆記》卷一○謂「廌果終身不第以死」
  5. 元祐初年蘇軾在給李廌的信中說道:「至若前所示《兵鑒》,則讀之終篇,莫知所謂,意者足下未甚有得於中而張其外者,不然,則老病昏惑,不識其趣也。以此,私意猶冀足下積學不倦,落其華而成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