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晨讀錦書(楊秀廷)

晨讀錦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晨讀錦書》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晨讀錦書

夏日清晨,徜徉於黔湘邊界小江和亮江匯入清水江的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陪着清水江散步,也是閱讀錦屏這冊錦書的最好時光。

小城錦屏,懷水而生,三江聚秀,亭閣疊影,水潤文脈,山壯其魄。錦屏的天景、山景、水景,青山、老樹、古泉,亭閣、廊橋、水榭,和合相生。這裡山色蒼翠,水意氤氳,雲天高遠,孕育了一條流淌着綠色情懷的文化河流。

雲山隱隱,曉山青青。一川碧水,靜靜流淌,山河眾生,各有潛躍。蘊藏其間的可懷之人,可追之事,可念之情,可謂各美其美,生命、空間、時間與民情風物,在這裡激揚融匯,經緯出可觀、可賞、可鑑、可讀的一個個妙曼冊頁,教人慢慢讀來,清爽而快意。

一入夏季,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三江六岸的風物悄然發生氣質性的變化,先是清水江的水漫漲起來了,藍瑩瑩像一面碩大無朋的綢緞,在清風中漾動淺淺的波紋,活泛泛地透着靈氣,引得漁夫、釣客接踵而來;接着是河堤上的月季、山茶、櫻花樹、桂花樹、柳樹香樟水杉等,新枝葳蕤,樹影婆娑,草木花語,一派繁複可愛,鳥兒搖曳於枝頭,按捺不住染綠的歌喉,急切地邀朋引伴;「兩水護一龍」的赤溪坪犁頭嘴,傲然守着「一渡兩江三上岸」的古碼頭,肩起赤溪坪風雨橋和清水江風雨橋,若長虹振羽,背負碧空,蓄勢待飛;位於小城下方的清江二橋,恰似一根扁擔,左邊挑着的廻龍山上,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右邊擔着的望樓坡頭,白塔文筆高聳,直書長天白雲……置身這樣的山水現場,人的心魄自由舒展,聽覺、嗅覺和觸覺一齊被調動起來,仿佛變得格外輕盈和靈敏,一種入畫般的美好悄然潤進心田。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晨曦初綻,江面還敷張着一層白霧,已經有氈着布篷的小漁船在江上行走,隔江望去,臨水的風雨廊亭隱約在晨霧中,虛實相生,美輪美奐。少傾,清掃親水台階的沙沙聲,伴着習習晨風,順着江岸次第響起來。隨後急匆匆而來的,是那些奔忙於生計的小商販、賣菜人、拾荒老人。接着走進清晨畫境的,是遛鳥人、取水人、釣魚人、健身者,還有上學的孩子。一天又一天,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提示着這座小城從清幽的夢裡醒來。

行道樹上,有人掛上了幾隻鳥籠,相比雀躍在枝葉間的鳥兒,籠子裡的鳥卻是沉默寡言的,好像還未睡醒。遛鳥的人很有耐心地撮起嘴唇,或用摩挲得發亮的銅質口哨,發出類似鳥叫的聲音,引逗鳥兒開聲。

凡俗的生活,自有所安。最有閒情的,也許是那些從容自得的釣魚人,一副風神蕭散,了無心事的模樣。他們順着江岸邊的青石圍欄,選一處可心的地段,熟練地拉杆,上餌,下釣,一般是一人布幾支釣竿,也有布十來支的,然後坐下來,等待。這些釣客,大多有着被生活調教和打磨過的一層底子,他們在晨光中垂釣,「不言不語,心裡唱曲」的神態,其實釣的是大把的時光和生活經驗、生命經歷,更多的是心情。懸浮的往事漸次沉澱,如若這一江清流,經歷了濁浪滔滔揚起,在一道道攔河壩的執手相約中,變得迴環、沉吟、樸拙、沖和、疏淡。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徙居他鄉,又被這片山水喚醒故土情懷,於是歸來陪伴,盤算着許身許心於此,做一個終老此間的煙波釣叟,營構晚晴人生的一種超脫器局。

清水江的故事,像她呈現的姿態一樣,源遠流長,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提供廣闊的文化視角和想象空間。距今一萬年前,清水江史前文明之火已經在下游的陽溪古人類遺址點燃,三千年後,這一簇火把燃到亮江匯入清水江的亮江犁頭嘴。在亮江村江岸台地古樹下的幾個考古探坑裡,新石器時代的蛛絲馬跡,為後人提供了遙想當年先民漁樵的細節。

肇端於明代正德年間的「皇木」徵集,則拉開了清水江「木材時代」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這是一片被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浸潤的精神家園,是一個適宜放慢腳步,靜下心境的地方。即如盛夏酷熱之季,一泓清涼,衍化澄明氣象,自然氤氳出一種安詳的氛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造化寫就的這一冊錦書,關於夏天動感的美篇,是生命的律動。身影婀娜又千姿百態的,要算舞動節拍跳「早場」的舞友們。在錦屏,每一支廣場舞隊伍都有專屬的「領地」,隊員組成、活動時間、音樂、服裝等方面特色鮮明。經歷自發、自覺的融合發展,於清水江濕地公園、「釣魚台」親水廣場、小江健身廣場、排洞休閒廣場、文書樓廣場和飛山廟一帶,各自形成了廣場舞的「核心區」。音樂起處,山水和鳴,舞者盡興,觀者怡情。尤以濕地公園廣場參與者眾、場面宏大為盛,以「釣魚台」活躍交誼舞、健身舞、民族舞等七八支隊伍為多彩。而在環繞三江六岸的五公里親水步道上,運動裝、休閒裝、情侶裝,躍動出清晨另一種流動的風景。也有女士着一襲長裙,白色的,粉色的,藍底碎花的,亞麻色的,配上球鞋、拖鞋或高跟鞋,飄飄灑灑,迤邐成一岸堤的柳綠花紅,與這個季節實在相宜。

小城錦屏的錦瑟華年是屬於夏天的,晨風夕月,岸柳江花,山水的情義,歲月的風華,時間的玫瑰,拉升了這座濱江小鎮芳華自帶的顏值。

每當夏日朝陽由望樓坡青翠的杉林上盛裝而出,清水江畔,霓衣風馬,雲霓相擁,山水共色。天地間,草木暢茂,江流浪漫,飛閣枕碧,一冊錦繡文章又開始了新的一輪賞讀。清風徐來,閱讀的是流動的婉約;碧水迴環,閱讀的是垂柳的羞怯。鳥兒清歌,那是閱讀清幽的綠意;蟬鳴如雨,那是閱讀熱鬧的日子。而打魚人輕輕划動的木漿,垂釣者釣竿甩開的弧線,已韻在時光深處清雋的字裡行間……

四百年前,這裡是清水江開發的先導,黎民「采木扎棑,放之大江,運至江淮」;三百年前,貴州最大的木材市場又從這裡引發木商時代的滾滾洪流,「黔楚商船,千帆箕張,雲翔上下」;聳立清江北岸的飛山閣,挺拔為物化的記憶,穿透時間的迷霧,見證了清江水暖、雲捲雲舒。那些志略滔盪的傳奇人物,潮起潮落的前朝往事,已隨清水江激盪的煙雲和木棑遠去;靜水流深的和美溫馨日子,正在新時代的澎湃濤聲中奔涌而來。

遠山鬱勃,近水澄澈,樹色蒼潤,鳥聲和鳴。這一次,我把大暑這一冊青蔥年年的季節之書,放置在錦屏的青山碧水間,與時光一同閱讀:「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這樣的閱讀,觀物候變化,看煙嵐雲霞,聽江聲鳥語,楔入時間的經緯,豐盈着我們生命的遇見。每一個頁面,都迴響起季節之聲,生息着清、幽、淨、適、美的韻味。

山川形勝,綠色家園。流連其間,有心怡的光景,有風物相處相適的安頓,有美感愉悅和心靈顫動,真的是「水碧山青畫不如」。那閃躲不及的陶醉,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襲上了心頭。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