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八大家最終下場
晉商 |
晉商八大家最終下場在清朝的商界最著名的一個商會莫過於晉商,山西人會做生意向來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當時的清朝全國財富排名前十六的商號都出自於山西,因此清朝的晉商絕對是富可敵國的,甚至比揚州的那些鹽商們都要富有,因此就是憑藉着這等財富晉商可謂是獨霸清朝商街兩百餘年。而在這富可敵國的晉商中最知名的,也是最有錢的莫過於「晉商八大世家」,即喬常曹侯渠亢范孔八個家族。[1]
目錄
喬家
這個家族我想大家肯定不會陌生,當年那部現象級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讓多少人知道了喬致庸這位讓喬家起死回生的天才商人。沒錯事實上喬家的極盛的確就是喬致庸造就的。當年喬致庸的先祖喬貴發依靠倒賣黃豆而起家,並建立了專門用於倒賣貨物的客貨棧廣盛公。
當然常在河邊中哪有不濕鞋的,在一次倒賣糧食的過程中喬家遭遇到了失敗,而這一次失敗差點就毀掉了喬家,不過好在當年喬家做生意還算地道,所以很多主顧都願意延遲貨款的交付時間,也就這樣喬家度過了這次危機。不過這次危機也讓喬家的先祖意識到單純的靠倒賣貨物來撐起這份家業是不行的,所以之後的喬家就先後在包頭開設了復盛全、復盛西、復盛油房、復盛菜園等19個門面,用於經營當鋪、綢緞莊、客棧、煙酒、飯店等生意。
也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喬家人經營有道,喬家的商號逐漸成為包頭實力最雄厚的存在,甚至到最後民間還流傳出「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諺語,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喬家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在包頭有多大。最終到了喬致庸這一代,喬家走向了極盛時期。
喬致庸掌舵喬家的時候,由於清朝已處於末年,又逢列強的存在導致國外的資本紛紛進入清朝境內,國外的公司藉助着列強的影響力和先進的技術也在瘋狂的蠶食着本土商家的市場,也正是因為如此喬家的生意也開始全面的萎縮。但是喬家商號在喬致庸這位天才的治理下卻又開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喬致庸主動的適應時代的發展,並開始對內部進行整改讓喬家再次走向了興盛。
光緒十年喬致庸將大德興茶莊改為大德通、大德恆票號,然後將家族一半的資源都用在了開通票號業務及分號上,就這樣在喬致庸的經營下,鼎盛時期喬家票號遍布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包括北京、太原、包頭、呼和浩特、西安、蘭州、南京、上海、杭州、漢口、廣州、瀋陽、哈爾濱、張家口、開封、重慶等地。也就是如此鼎盛時期的喬家在藉助票號業務的瘋狂擴張下,其資產達到了千萬兩以上,流動資金700萬兩。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喬家依靠票號走向了極盛,但也正是因為票號市場最終被官家銀號所奪,喬家也徹底的走向了率領。
常家
常家是被譽為「中華儒商第一家」的晉商,同喬家不一樣,常家在發跡後逐漸變成了兩個家族,人們習慣稱之為南常和北常。北常發跡於乾隆年間,當年的北常先人依靠在蒙古與蒙古人進行茶葉和皮貨的相互易貨而發家,並建立了第一家常家商號-大德玉商號。
而後北常在恰克圖在與俄人的生意中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據說在恰克圖常家鼎盛時,買賣城中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東巷有常家的獨慎玉,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當時常家是恰克圖實力最雄厚的商號。也就是在這樣雄厚的實力下,北常先後建立了大昌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三和源、大通玉、大順玉、泰和玉、獨慎玉等十一家商號。
生意遍布蒙古、蘇州、上海、海口等地,甚至鼎峰的時期北常的獨慎玉商號還開到了莫斯科,並與他們進行菜葉、綢緞、酒、皮貨等商品的交易。而由於北常的商號多帶有「玉」,所以對於北常的商號多有「十大玉」之稱。南常則與北常大相徑庭,他跟隨着北常而發家,同時其商號多帶有「昌」子,所以對於南常的商號多有「十大昌」的稱呼,生意也遍布張家口、揚州、大同、上海、天津等地。
據《清稗類鈔》所稱南北常鼎盛時期的資產達到數百萬兩。但是同喬家過度依賴票號一樣,常家也過度的依賴與俄人的生意,雖然在清末常家也開設了蠶桑局、織布工廠等實業,同時也投資了火柴局、保晉礦務公司、晉華紡織公司等公司,但是其大部分的利潤都來自于于俄羅斯人的外貿,所以當清末俄羅斯加重稅收,並附帶俄羅斯商人大量拖欠貨款後,常家也徹底的走向了沒落。
曹家
曹家發跡於東北朝陽縣。當年曹家的先祖曹三喜因在關內生計問題,被逼前往東北三座塔謀生計,因為人勤勞踏實,做生意又誠實待人,所以他慢慢的在三座塔站穩了腳跟,並先後開辦了釀酒業、雜貨業、典當業等商鋪,之後並有了「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的說法。不久在朝陽積累了豐厚的資本後,曹家又在瀋陽、錦州等地開辦了商號。
清軍入關後,曹家也跟隨着清朝進入了關內發展,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涉及的生意包括銀錢業、綢緞、布匹、客棧、洋貨、釀酒、當鋪、皮毛等,商號也遍布南、徐州、蘭州、太原、天津、北京、瀋陽、錦州、四平、張家口等地。曹家鼎盛時期商號達640餘家,包括錦豐泰、錦生潤、錦豐煥、錦豐典、錦泉匯、錦泉興、錦泉和、錦泉涌、錦元懋、錦隆德、錦泰亨等。資產達1千餘萬兩,雇員擁有近37000餘人。
而後隨着曹家實力的壯大,它也與喬家一樣在全國各地開設了票號,而鼎盛時期的曹家票號甚至能做到同時向喬家、梁家提供數百萬兩用於應對儲戶擠兌所用。但是票號前期雖然為曹家賺取了巨大的利潤,不過隨着清朝的滅亡,貨幣的幾度變更,導致曹家因票號的關係損失了數百萬元,再加上曹家在東北的根據地被奉軍所破壞,最終曹家走向了沒落。
侯家
侯家發跡於清朝康熙年間,侯家因先祖侯萬瞻在蘇州杭州兩地販賣綢緞而積累其一筆財富。而後在侯興域時代,侯家走向了鼎盛,當年的侯家在山西各地設立協泰蔚、厚長來、新泰永、新泰義、蔚盛長、義順恆、中義永、六來信等商號,主營雜貨綢布茶莊和錢鋪。
也就是在侯興域這代,侯家積累了數百萬的資產。而之後侯興域的三兒子執掌侯家後,眼見商號賺錢太慢,於是就將平遙城的所有商鋪改為票號。而後經過數代的發展,侯家的票號遍布全國30餘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張家口、杭州、蘇州等地。之後侯家就在票號的巨大利潤下積累財富高達八九百萬兩白銀。
但是同喬家、曹家一樣,侯家成也票號,敗也票號。後來隨着清朝國營票號-大清銀行的成立,侯家票號在市場上的份額逐漸被侵占,後隨着票號的消失,侯家也走向了沒落。
渠家
渠家是晉商中的老牌家族,它發跡於元末明初,當年渠家先祖渠敬信、渠於信、渠忠信三兄弟依靠販賣布匹和水果為渠家積累了一筆財富。當然直到清初,由於渠家並未出過商業大才,所以生意並沒有大到什麼程度,最大的生意就是與俄國、蒙古的茶葉生意。直到渠氏十七代子孫渠源楨開始,渠家的生意走向了黃金時代。
渠源楨開始,渠家相繼投資和開設了多家票號,如與人合夥開設的百川通票號、長盛川票號,自己獨資開設的三晉源票號和匯源通票號。且渠源楨不但在各地開設票號,還在各地相應建立了茶葉鋪、當鋪、綢緞莊、藥材莊等店鋪,而在當時渠家允許百姓直接用渠家票號的存根在各地渠家的店鋪直接購買貨物,也就是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渠家的三晉源票號開始逐漸做大。
最終三晉源票號成為了晉商三大票號之一,而渠家也靠着這個票號積累了近千萬兩的財富。
亢家
亢家被譽為山西首富,其起家於鹽運的販賣。清朝時期實行鹽專賣制,在那個時候鹽的販賣被清政府嚴格的控制,民間的商家只有得到清廷所發放的鹽引才能去指定的地方販賣,而亢家就是利用這個發家致富,並成為巨富之家。
之後亢家就藉助這份雄厚的實力,開始朝其他的行業發展,建立了一個遍布全國的糧號,且實力極為的雄厚。比如在當時北京最大的糧號就是亢家在正陽門開設的糧號,而且亢家的糧號貯存的糧食數量也十分驚人,有詩云「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而可以想象在當時亢家是有多麼的富有。
亢家也就是藉助着鹽和糧食的經營,終聚集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財富,並成為山西首富之家。
范家
范家的發跡是八大家當中最不光彩的一個,范家的先祖范永斗就是清初最知名的八大皇商之一,當年他就是藉助着向清朝走私大量的軍需物資和情報而起家的。而清朝入關後,早年幫助過清朝的范家就被賜予了豐厚的回報,它先是被加入到「御用皇商」的行列中,然後又賜予「賜產張家口為世業」,同時范家的掌舵者也被賜予掌貿易事務的官職。
可以說范家就藉助這些清朝皇帝給予的特權開始了飛黃騰達的發跡史。范家的後人不但被賜予專辦軍糧的皇差,還被賜予了可世代與西北遊牧民族單獨貿易的特權,之後更是獲得了赴日本採購銅的肥差。也就是如此范家依靠着清朝皇家賜予的各種特權獲得了八百萬多萬兩的巨額財富。
但是有別於八大家的其餘七家,范家沒有屬於自己的實業,一旦范家沒有清朝皇家的支持,它將變得一無是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之後隨着乾隆皇帝開始清算范家,范家也徹底的走向了沒落。
孔家
孔家發跡於民國,它的掌舵人就是民國赫赫有名的「財神爺」孔祥熙。孔家在孔祥熙雖曾經輝煌過,但是在他父親那代就因其抽鴉片就被敗的差不多。不過對於孔家來說好歹還算是天無絕人之路,在孔祥熙這代出了他這麼一位經商的天才。在孔祥熙接手孔家後,他先是在英國商人的手中取得了山西火油的總代理權,然後藉此獲得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
後在1915年,孔祥熙看到歐戰需要大量軍工原材料的商機,在天津創辦了祥和和裕華公司,並專門用於將鐵砂出口到歐洲。而這次經歷讓孔家積累起了巨額的財富,當然此時的孔家遠遠沒有到達鼎盛。孔家真正鼎盛的開始,是在孔祥熙投靠孫中山之後,在這個時候開始孔祥熙開始擔任國民政府財政機構的負責人,直到蔣介石主政國民政府後,孔祥熙不但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和財政部部長,甚至還兼任着中央銀行總裁。
可以說孔家就是藉助着孔祥熙的身份開始大發國難財,並最終成為了中國首富之家,其資產可以說是無法估計。但是同樣孔家成於孔祥熙,也敗於孔祥熙,後隨着孔祥熙的倒台,國民政府的敗退台灣,孔家也走向沒落。
總得來說晉商八大家除了孔家和范家的發跡讓人為之唾棄,其餘六家的發跡都算是白手起家,後代也大多都秉持着誠信經營,也正是如此他們最終才能走向輝煌。而喬、曹、亢等六大家後期之所以沒落,大多都不是因為經營不力,而是時代的改變,又加上戰亂不斷,最終讓他們逐漸走向了沒落。至於孔家和范家,他們的沒落就是完全咎由自取,靠着發國難財而起家的,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