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王導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王導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①,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義。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以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俄而洛京傾顛,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

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周豈頁 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顧流涕。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 註:①禊,古代風俗,於三月上巳(魏以後是三月三)在水邊洗濯,以祛除不祥。

譯文

王導字茂弘,是光祿大夫王覽的孫子。王導父親王裁,作鎮軍司馬。王導年少時風度氣質出眾,才識高,抱負遠大。十四歲的時候,陳留那一姓張的名士見到他後感到驚異,對王導的堂兄王敦說:「看這少年的容貌志氣,是個做將相的人。」當時元帝司馬睿為琅邪王,和王導平日關係友善親密。

王導知道天下已亂,於是全心全意輔助元帝,暗中立下興復國家的志願。元帝也特別器重王導,二人融洽得如同摯友。元帝在洛陽時,王導常勸他到自己的封國去。恰巧趕上元帝出京去鎮守下邳,就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參與軍事謀劃,王導盡智盡力。等到元帝調轉去鎮守建康,當地吳人不親附他。

過了一個多月,官員和老百姓沒有一個人來拜見元帝,王導很憂慮。恰逢王敦來見,王導對他說:「琅邪王仁德雖然高尚,但是名望還輕。哥哥您威名已經遠揚,應當對琅邪王有所幫助。」正趕上三月上巳節日,元帝親赴水邊觀看人們洗灌。他坐着肩輿,儀表威嚴莊重,王敦、王導和許多名流都騎馬跟在後面。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名士,他們暗中察看,見到元帝這樣威嚴,全都很敬畏,於是—一跪拜在路旁。王導因而獻計說:「古代為帝王的,沒有不以賓客之禮對待故老,關懷各地風俗,謙卑虛心,以招攬天下賢士。況且現在天下衰敗混亂,國家分裂,您的大業剛剛開始,正是急需人才的時候。

顧榮、賀循都是這裡眾望所歸的人物,不如把他們拉到身邊來,以拉攏人心。這兩個人來了,那就沒有不來的了。」元帝於是派王導親自拜訪賀循、顧榮,兩人都接受邀請到元帝的府中,這樣吳地人士紛紛前來拜見,百姓歸心於元帝。自此之後.逐漸尊奉元帝,君臣關係開始確立。不久,京城洛陽淪陷,中原上層男女大部分來到江南進亂,王導功元帝選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們一起謀劃大事。這時荊州和揚州社會安定,人口眾多,王導管理政事力求清靜安民,經常勸導元帝嚴格約束自己,砥礪節操,輔助君王,安寧國家。於是王導更受元帝重用,兩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稱之為「仲父」。過江的士人,每有空閒的日子,就相約到新事飲宴。周顧坐在席間嘆氣說:「風景未變,舉目望山河已非舊時模樣。」

大家相視無語,痛哭流涕。只有王導變了臉色,。心情沉重地說:「我等本當努力效忠朝廷,光復神州,何至於像一群楚囚相對哭泣!眾人於是停止哭泣,表示認錯。[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