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庾亮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庾亮,字元規,明穆皇后之兄也。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動由禮節。年十六,東海王越闢為掾,不就,隨父在會稽,嶷然自守。時人皆憚其方儼,莫敢造之。 元帝為鎮東時,聞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見,風情都雅,過於所望,甚器重之。累遷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轉護軍將軍。

及帝疾篤,不欲見人,群臣無得進者。撫軍將軍、南頓王宗,右衛將軍虞胤等,素被親愛,與西陽王羕將有異謀。亮直入臥內見帝,流涕不自勝。既而正色陳羕與宗等謀廢大臣,規共輔政,社稷安否,將在今日,辭旨切至。帝深感悟,引亮升御座,遂與司徒王導受遺詔輔幼主。加亮給事中,徙中書令。太后臨朝,政事一決於亮。

先是,王導輔政,以寬和得眾,亮任法裁物,頗以此失人心。會南頓王宗復謀廢執政,亮殺宗而廢宗兄羕。宗,帝室近屬,羕,國族元老,又先帝保傅,天下咸以亮翦削宗室。

後將軍郭默據湓口以叛,亮表求親征,於是以本官加征討都督,率將軍路永、毛寶等步騎二萬,會太尉陶侃俱討破之。亮還蕪湖,不受爵賞。侃移書曰:「夫賞罰黜陟,國之大信,竊怪矯然,獨為君子。」亮曰:「元帥指捴,武臣效命,亮何功之有!」遂苦辭不受。進號鎮西將軍,又固讓。 亮有開復中原之謀,乃解豫州授輔國將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會寇陷邾城,毛寶赴水而死。亮陳謝,自貶三等,行安西將軍。有詔復位。尋拜司空,余官如故,固讓不拜。

亮自邾城陷沒,憂慨發疾。會王導薨,征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又固辭,帝許之。咸康六年薨,時年五十二。追贈太尉,諡曰文康。 (節選自《晉書•庾亮傳》有刪改)

譯文

庾亮,字元規,是明穆皇后的兄長。庾亮相貌俊美,善於言談。生性喜歡《莊子》和《老子》。風度威嚴莊重,舉動遵守禮節。十六歲那年東海王越徵召他為屬官,他沒有就任。跟隨父親在會稽地區生活。嚴格堅持操守,當時人們都害怕他的正直嚴謹,沒有人敢打擾他。

元帝擔任鎮東將軍的時候,聽到庾亮的名聲,徵召他做西曹掾。等到接見他時,看見庾亮風采與神情都很美好,超過了自己的期望。特別看重他。庾亮連續升遷,做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又轉為護軍將軍等到皇帝病重,不想見別人,各位大臣都沒有辦法能夠覲見皇上。撫軍將軍南頓王宗右衛將軍虞胤等人向來被皇上親近,這個時候他們正在跟西陽王羕將有不軌的打算,庾亮直接進入皇上的寢宮,見到皇上控制不住地流淚,接着嚴肅的向皇上陳述了王衆和王羕等密謀廢除大臣,打算共同輔政的情況,江山社稷能否安穩就在今天,說的非常懇切。皇上深切的感到了情況的嚴重,招來庾亮坐上御座,於是和司徒王導共同接受遺詔,輔助幼主。又讓庾亮兼任給事中,升為中書令。太后臨朝的時候,所有的政事兒全都交庾亮決斷。

在這之前,王導輔政憑着寬和很得人心。庾亮按照法律裁決的事物.常常因此失去了人心。正趕上會南頓王宗又密謀廢除幼主執政。庾亮殺掉了王宗,並且廢除了王宗的兄長王羕。王宗是皇帝直近的親屬,王羕是皇族元老,又是先帝的師博,天下人都認為庾亮這麼做是剪除皇族。

後來將軍郭默占據湓口權亂,庚亮上表請求皇上親征,於是庾亮以本官身份再兼任征討都督,率將軍路永、毛寶等步兵騎兵二萬,會同太尉陶侃一起討伐打敗郭默。庾亮回到蕪湖,不接受封爵的獎賞。陶侃寫信給他說:「獎賞、懲罰、免官、升職是國家重大的信譽,我私下裡認為你這樣做是矯情,是自己獨自標榜為君子」庾亮說:「元帥指揮得當,將士們不怕犧牲,我庾亮有什麼功勞?」於是堅決推辭不接受。朝廷又封他為鎮西將軍,庾亮又堅持推讓。 庾亮有開拓恢復中原的計謀,於是解除自己豫州的官職,授予輔國將軍毛寶,讓他和西陽太守樊峻領精兵一萬,共同守衛邾城。正趕上賊寇攻陷了邾城,毛寶投水而死。庾亮上表謝罪,自己降職三等。任安西將軍。皇上有詔書讓他恢復原來的官位,不久又授予他司空的官職,其餘的官職跟過去一樣.庾亮堅決推辭不接受。 庾亮自從邾城被攻陷,憂憤鬱悶得了病。又趕上王導死了,朝廷徵召庾亮為司徒、楊州剌史、錄尚書事,庚亮又堅決推辭,皇帝答應了他。咸康六年庾亮去世,享年五十二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尉,諡號文康。[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