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王忠嗣傳

舊唐書·王忠嗣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訓,以父死王事,賜名忠嗣,養于禁中..累年。及長,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與之論兵,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謂之曰:「爾後必為良將。」嘗短皇甫惟明義弟王昱遂為所陷貶東陽府左果毅屬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聞,詔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負,及居節將,以持重安邊為務。嘗謂人云:「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每軍出,即各召本將付其兵器,令給士卒。雖一弓一箭,必書其名姓於上以記之,軍罷卻納;若遺失,即驗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勸,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東、朔方日久,備諳邊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隴,頗不習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貴自處,望減於往日矣。

天寶四年四月,固讓朔方、河東節度,許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詔問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險固,吐蕃舉囯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過。李林甫又令濟陽別駕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十一月,貶漢陽太守。七載,量移漢東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後哥舒翰大舉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時,即高估馬價以誘之,諸蕃聞之,競來求市,來輒買之。故蕃馬益少,而漢軍益壯。及至河、隴,又奏請徙朔方、河東戎馬九千匹以實之,其軍又壯。迄於天寶末,戰馬蕃息。寶應元年,追贈兵部尚書。

譯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訓,由於父親為朝廷身死緣故,賜名忠嗣,在禁宮中供養多年。等到長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討論兵法,應對縱橫,皆出意料。玄宗對他說:「你今後必然為良將。」王忠嗣曾經說皇甫惟明的義弟王昱的短處,於是被他們誣陷,王忠嗣被貶為東陽府左果毅。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劃占領新城,有人說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勝,非他不可。希望隨即上奏請求,皇上詔令忠嗣赴河西。忠嗣年少時以勇敢自負,到了身居將職,又以穩重守邊為本職。

曾對人說:「當國家安定的時候,作為將領的職責是撫恤軍隊而已。我不想讓中原的兵力疲敝,來撈取(求取)個人功名啊。」每次軍隊出戰,便召集各將領交付兵器分發給士兵,雖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記上用者的姓名,戰鬥完後收回。如果遺失,就驗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當初,王忠嗣在河東、朔方很長時間,對邊疆的情況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隴,對當地風俗人情非常不習慣,又以功名富貴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天寶四年四月,堅持讓位朔方、河東節度使職務,唐玄宗同意了。唐玄宗正在考慮攻占石堡城,下詔令徵詢攻戰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說:「石堡城地勢險要,吐蕃全力守衛它。如果以疲憊之師攻其堅固的城池,必將被敵殺死數萬人,之後戰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請休兵秣馬,觀察勢態發展再奪取它,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興。

李林甫特別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尋察他的過失。李林甫又命令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唐玄宗大怒,召見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詳細審訊,幾乎被陷害致死。十一月,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年,經權衡後又轉任為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死,終年四十五歲。之後,哥舒翰大舉進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來後,死者過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說的,當世人稱他為名將。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時候,就抬高馬的價格來引誘諸蕃,諸蕃聽說這個消息,爭着來賣馬,他們只要來了,王忠嗣就買下。因此諸蕃戰馬越來越少,而漢軍更加壯大。等到他到了河、隴,他又奏請遷移朔方、河東戎馬九千匹來充實實力,他的軍隊又更加壯大。到天寶末年,戰馬繁殖增多。寶應元年,追贈兵部尚書。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