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李昭德傳

舊唐書·李昭德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也。少舉明經,累遷至鳳閣侍郎。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員,時選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為之。是歲,又遷鳳閣鸞台平章事,尋加檢校內史。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其制度時人以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以通行李。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於安眾坊之左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茸。昭德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時則天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則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嘗返譖昭德,則天曰:「自我任昭德,每獲高臥,是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轉太子少保,罷知政事。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闕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則天不許,慶之固請不已,則天令昭德詰責之,令散。昭德便杖殺慶之,餘眾乃息。

時朝廷諛佞者多獲進用,故幸恩者,事無大小,但近諂諛,皆獲進見。有人於洛水中獲白石數點赤,詣闕輒進。諸宰相詰之,對云:「此石赤心,所以來進。」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豈能盡反耶?」左右資笑。是時,來俊臣、侯思止等枉撓刑法,誣陷忠良,人皆懾懼,昭德每廷奏其狀,由是俊臣黨與少自摧屈。

譯文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少年時就以明經科中舉,多次升遷升到鳳閣侍郎。長壽二年(693), 朝廷增置夏官侍郎三員,當時選李昭德與婁師德、侯知擔任。這年,他又升任鳳閣鸞台平章事,不久又加檢校內史之職。長壽中,京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上東等門,又在城外建外郭,這都是李昭德所創建的,當時人們認為他很有能力。當初,都城洛水天津的東邊,立德坊的西南角,有中橋和利涉橋,用來通行人。上元二年(675),司農卿韋機才移中橋到安眾坊的左街,對着長夏門,京都的人都認為很方便,因此利涉橋廢而不用,節省錢財以萬計。但是每年常被洛水衝擊,必須經常出勞力修治。李昭德創新方法堆積石頭橋墩,使對着流水的部位成尖形來分水勢,從此,竟未出現洛水沖刷損壞的情況。

當時,武則天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李昭德密奏:「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兒,又是親王,不宜加上機要的重權,來使眾百姓生惑。況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還相互篡奪權力,何況在姑侄呢,哪裡能把重要權力委託給他呢?如果他不受控制,隨心用權,陛下的寶位怎麼可能安穩呢?」武則天驚懼地說:「我未考慮到這一方面。」武承嗣也曾返過來誣告李昭德,武則天說:「自從我任用李昭德以來,常常得以高枕而臥,他這是替我勞累辛苦,不是你能比得上的。」武承嗣不久轉任太子少保,罷去參與政事的職務。延載初年(694),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到朝廷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堅持請求沒完沒了。武則天令李昭德責問他們,命令他們散去。隨即李昭德便用杖打死王慶之,餘眾才息。

當時,朝廷奉承獻媚的人多被選拔任用,所以想獲得寵幸恩典的人,凡事無論大小,只要近於諂媚阿諛,虛假奉承,都能獲得進見。有人於洛水中獲得數點赤色的白石頭,就到宮闕進見。諸宰相問這石頭有何特點,回答說:「這塊石頭赤心,所以拿來進獻。」李昭德叱責他說:「這塊石頭有赤誠之心,洛水中其餘的石頭難道都能反叛嗎?」旁邊的人都笑了。這個時期,來俊臣、侯思止等,歪曲刑法,誣陷忠良,人都懼畏,李昭德每次都在朝廷上奏他們的枉法情狀,因此來俊臣的黨羽也稍稍有所收斂。[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