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張嘉貞傳

舊唐書·張嘉貞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張嘉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應五經舉,拜平鄉尉,坐事免歸鄉里。長安中,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採訪使,薦嘉貞材堪憲官,請以己之官秩授之。則天召見,垂簾與之言,嘉貞奏曰以臣草萊而得入謁九重是千載一遇也咫尺之間如隔雲務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盡則天遽令捲簾與語大悅擢拜監察御史累遷中書舍人,歷秦州都督、并州長史,為政 嚴肅,甚為人吏所畏。

開元初,因奏事至京師,上聞其善政,數加賞慰。嘉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祜今授鄯州別駕,與臣各在一方,同心離居,魂絕萬里。乞移就臣側近, 臣兄弟盡力報國,死無所恨。」上嘉其友愛,特改嘉祐為忻州刺史。

時突厥九姓新來內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貞奏請置軍以鎮之,於是始於并州置天兵軍,以嘉貞為使。六年春,嘉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軍奢僭及贓賄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 之,按驗無狀,上將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貞奏曰:「昔者天子聽政於上,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謗,而後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則天下之事無由上達。特望免此罪,以廣謗誦之道。」從之,遂令減死,自是帝以嘉貞為忠。嘉貞又嘗奏曰:「今志力方壯,是效命之秋,更三數年,即衰老無能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憚。」上以其明 辯,尤重之。

嘉貞雖久歷清要,然不立田園。及在定州,所親有勸植田業者,嘉貞曰:「吾忝歷官 榮,曾任國相,未死之際,豈憂飢餒?若負譴責,雖富田莊,亦無用也。比見朝士廣占良 田,及身沒後,皆為無賴子弟作酒色之資,甚無謂也。」聞者皆嘆伏。

譯文

張嘉貞,蒲州猗氏人,二十歲考五經科得中,拜任平鄉尉,因事獲罪免職回歸鄉里。長安年間,張循憲憑侍御史的身份在黃河以東面出巡訪查,向朝廷舉薦張嘉貞,認為他的才能可以擔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屬的宮員,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相讓。武則天親自召見張嘉貞,在內殿與他隔簾對話。張嘉貞請求道:「 我是鄉野之人,得以進入朝廷拜見,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今臣與陛下相隔咫尺,但卻仿佛隔着一道雲霧,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覺得這不符合君臣之道。」 武則天立刻命人撤去珠簾,和他相談甚歡,升任他為監察御史。張嘉貞多次升遷為中書舍人,擔任過秦州都督、并州長史,治理政務嚴肅恭謹,百姓官吏都十分害怕他。

開元初年,張嘉貞因為需要向朝廷奏報政事回到了京城,唐玄宗聽聞他善於處理政事,多次慰問犒勞他。他趁機向唐玄宗請求:「 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張嘉佑,現為鄯州別駕,與我相隔甚遠,心意相通,卻不在一起,思念讓人魂斷萬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調到我身邊為官,我們兄弟一定盡力報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 憾。」 唐玄宗嘉獎他對弟弟的愛護,特地把張嘉佑調到忻州為刺史。

突厥的多個姓氏族群剛剛歸附唐朝,混雜共處在太原北部,張嘉貞便上表請求朝廷派駐軍隊安撫保護那裡的百姓,(唐玄宗)於是任命(張嘉貞)為天兵軍大使。開元六年春天,張嘉貞又入朝。不久有人誣告張嘉貞奢侈僭越以及收受錢財賄賂,御史大夫王畯趁機彈劾他,審查發現沒有結果,唐玄宗想要將告發者處死。張嘉貞(為那人)辯解說:以前天子處理政事聽從上天的旨意,讓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讓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讓各種樂工進諫,讓平民百姓的議論傳上來,然後天子斟酌處理。現在反而判這些人的罪,這是阻塞直言勸諫的人的道路,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就沒有途徑向上傳達了。希望(皇上)能夠免除這個人的罪過,來廣開言路。」 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下令免除誣告者的死刑。皇帝因此認為(張嘉貞)忠誠。張嘉貞又曾經上奏:「 現在我年輕力壯,充滿鬥志,正是為朝廷效力的時候,再過幾年,就衰老無能了。希望陛下早點任命派遣臣下,哪怕是死也不懼怕。」 皇上認為他明理善辯,就更加器重他。

張嘉貞雖然長時間做過各種要職,但從不注重經營田園家宅。到了定州,與他親近的人都勸他置辦些田宅,張嘉貞說道:「 我擁有做官的榮光,曾經做過宰相,只要沒有死難道會缺吃少穿嗎?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廣有田產,也會被抄沒。我常常看見士大夫置辦田宅,最終都給不肖子孫做了酒色之資。很沒有意義!」 聽到的人都感嘆敬服。[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