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吳少誠傳

舊唐書·吳少誠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吳少誠,幽州潞縣人。父為魏博節度都虞候。少誠以父勛授一子官,釋褐王府戶曹。後至荊南,節度使庾准奇人,留為衙門將。准入覲從至襄漢見梁崇義不遵憲度知有異志少誠密計有成擒之略將自陳於闕下。屬李希烈初授節制,銳意立功,見少誠計慮,乃以少誠所見錄奏,有詔慰飭,不次封通義郡王。未幾,崇義違命,希烈受制專征,以少誠為前鋒。崇義平,賜實封五千戶。後希烈叛,少誠頗為其用。希烈死,少誠等初推陳仙奇統戎事,朝廷已命仙奇,尋為少誠所殺,眾推少誠知留務。朝廷遂授以申光蔡等州節度觀察兵馬留後①,尋正授節度。

少誠善為治,勤儉無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貞元三年,判官鄭常及大將楊冀謀逐少誠以聽命於朝,試校書郎劉涉假為手詔數十,潛致於大將,欲因少誠之出,閉城門以拒之。屬少誠將出餞中使,常、冀等遂謀舉事,臨發,為人所告,常、冀先遇害。其將李嘉節等各持假詔請罪,少誠悉宥之。其大將宋炅、曹齊奔歸京師。

十五年,陳許節度曲環卒,少誠擅出兵攻掠臨潁縣,節度留後上官況遣兵赴救,臨穎鎮使韋清與少誠通,救兵三千餘人,悉擒縛而去。九月,遂圍許州。尋下詔削奪少誠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馬進討。十二月,官軍敗衄於小溵河。明年七月,韓全義頓軍於五樓行營,為賊所乘,大潰。全義與都監軍使賈秀英、賈國良等夜遁,遂城守溵水。汴宋、徐泗、淄青兵馬直趣陳州,列營四面。少誠兵逼溵水五六里下營。韓全義諸軍又退保陳州。少誠尋引兵退歸蔡州。順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初,遷檢校司空,依前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廢朝三日,贈司徒。

譯文

吳少誠,幽州潞縣人。他的父親擔任魏博節度都虞候。吳少誠因父親立有戰功可以授任兒子一個官職,出任王府戶曹。後來來到荊南,節度使庾准很賞識他,留下任衙門將。庾准進京朝見,他跟隨到襄漢,見梁崇義不遵守綱紀,知道他有異心,吳少誠秘密謀劃捉拿他的計策,準備親自上奏朝廷。恰逢李希烈剛被授任節度使,一心想着立功,見到吳少誠的計策,就將吳少誠的見識記述下來上奏了皇上,皇上下詔書予以慰勞,破格封他為通義郡王。沒多久,梁崇義違抗命令,李希烈受命專門征討梁崇義,讓吳少誠為先鋒。梁崇義被平定以後,(朝廷)給吳少誠賜實封五千戶。後來李希烈反叛,吳少誠特別受到重用。李希烈死後,吳少誠等人起初推舉陳仙奇統管軍務。朝廷任命陳仙奇以後,不久又被吳少誠殺害,眾人推舉吳少誠主管留後事務。朝廷於是又授任他為申光蔡等州節度觀察兵馬留後,不久正式授任他為節度使。

吳少誠擅長治理軍政事務,勤儉無私,終日只是修葺城郭積聚糧食,不聽從朝廷命令。貞元三年,判官鄭常以及大將楊冀密謀趕走吳少誠來聽命朝廷,試校書郎劉涉偽造數十份手詔,暗中發給大將,打算借吳少誠外出的機會,關閉城門來抵抗他。當吳少誠準備出城為宦官使者餞行時,鄭常、楊冀等人謀劃着準備行動,臨近起事,被人告發,鄭常、楊冀首先遇害。手下將領李嘉節等人各帶假詔書請求處罰,吳少誠全部寬免了他們。他們的手下大將宋炅、曹齊逃回京城。

十五年,陳許節度使曲環死了,吳少誠擅自出兵進攻搶掠臨潁縣,節度使留後上官況派兵前去救援,臨潁鎮節度使韋清與吳少誠相互勾結,(上官況派去的)救兵三千餘人,全部被他們生擒捆綁而去。九月,又圍困了許州。不久皇上發下詔命削除吳少誠的官爵,分派十六道兵馬進擊討伐。十二月,官軍在小溵河戰敗。第二年七月,韓全義在五樓行營駐軍,被叛軍偷襲,大敗。韓全義與都監軍使賈秀英、賈國良等人連夜逃跑,退駐到溵水築城守備。汴宋、徐泗、淄青的兵馬直趨陳州,在四面布列營寨。吳少誠軍隊在逼近溵水五六里處紮下營寨。韓全義等軍隊又退守陳州。吳少誠不久率軍退回蔡州。順宗即位後,加授吳少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初年,升任檢校司空,依舊做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去世,時年六十歲,朝廷為他停止朝會三天,追贈司徒。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