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新石器時代陶器,1974年出土於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的一座墓葬中,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口徑9.2厘米,高33.4厘米;泥質紅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頸,鼓腹,腹下部內收,平底,腹中部有對稱的環耳;器正面自領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繪相結合的裸體人像。

陶壺上貼塑人形,成了神秘觀念和生存豐產願望的載體,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為中國史前工藝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這件彩陶壺是史前雕塑藝術的傑作。

目錄

流傳歷史

1974年出土於青海樂都柳灣墓地[1]的一座墓葬中,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口徑9.2厘米,高33.4厘米,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壺用細泥紅陶製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雙耳。頸部略歪,正麵塑人頭像,其餘為曲折線。腹部兩耳上方繪兩大圓圈紋,其間填以網紋,前後又施有蛙紋。唯正面中部蛙紋略去,在空檔處浮塑彩繪人體像。人體正面全裸,頭部貼塑在壺頸上,五官齊全,招風耳和張着的嘴特別突出。手腳由泥條對稱貼塑,雙手經過仔細刻畫,兩足則較粗略,軀體上有突出的肚臍和雙乳,乳頭特意用黑彩描繪。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誇張地放在軀體正中央,也是陶壺的正中位置。

製作工藝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兩側繪圓圈紋,圈內填網格狀紋飾。頭像部分就用了雕鏤、貼塑、刻畫繪畫等不同的藝術手法

文物價值

裸體浮雕彩陶壺融浮雕和繪畫的藝術手法於一身,在數以萬計的彩陶器皿中脫穎而出,被譽為稀世藝術珍品。這件彩陶壺是史前雕塑藝術的傑作。

文物寓意

在眾多遠古文化遺存中,人體造型藝術及其傳統是一個有趣而又帶點神秘色彩的話題。人是萬物之精,以人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創造。這件彩陶壺不是單純地塑造人體,而是將人形貼塑於壺上,可能具有更加複雜的意義。

特殊的圖案裝飾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禮器或專門製作的葬具。一般認為這是一個集男、女為一體的兩性人,是一種男女同體的崇拜物,與遠古時期的薩滿有關。在薩滿教信仰中,兩性人往往是天和地、神與人的中介,具備溝通天地、人神的能力,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2]

視頻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相關視頻

舌尖上的中國:上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古老制陶方法,將古法流傳至今!
【聽文物講故事】彩陶藝術的巔峰——馬家窯文化彩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