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管理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新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管理》,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ISBN:9787115524577。

人民郵電出版社,1953年10月成立,隸屬於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專業出版社[1]。建社以來,人民郵電出版社圍繞「立足工信事業,面向現代社會,傳播科學知識,引領美好生活」的出版宗旨,已發展成為集圖書、期刊、音像電子及數字出版於一體的綜合性出版大社[2]

目錄

內容簡介

隨着電子商務、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普及與迅猛發展,傳統的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着極大的挑戰。新零售浪潮的湧現,對物流和供應鏈提出了高效、敏捷、數據化、智能化、系統化等更高的要求。物流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地位舉足輕重。如何構建新物流體系,從而做好供應鏈運營,是現代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管理》從供應鏈在新零售時代的表現出發,從傳統物流面臨的挑戰與發生的改變、新物流的變革、物流管理方法、智慧供應鏈與物流結合策略等層面,闡釋了新物流體系的構建、管理策略等相關內容。本書圖文結合,通過實操內容展現了新物流管理與智慧供應鏈運營的全貌,既有理論高度,又具可操作性。

目錄

第 1章 未來已來:新物流的時代背景

1.1 新零售時代需要新物流2

1.1.1 新零售模式的征4

1.1.2 新零售時代的共享路徑5

1.1.3 新零售時代的物流需求6

圖1.1-1 新物流生態6

圖1.1-2 線上零售的物流模式7

圖1.1-3 物流從業者分類7

1.2 智慧供應鏈需智能、敏捷的物流支撐8

1.2.1 OTEP模型下供應鏈模式的選擇9

圖1.2-1 市場需求的產品種類與數量四象限圖10

圖1.2-2 供應鏈模式11

圖1.2-3 供應鏈競爭模型12

圖1.2-4 採購與供應鏈競爭模型13

1.2.2 從敏捷、柔性供應鏈到智慧供應鏈14

圖1.2-5 新零售時代的智慧供應鏈與物流智慧化的表現15

1.2.3 智慧供應鏈對物流提出新需求16

圖1.2-6 物流信息系統要滿足智慧供應鏈的需求17

1.3 新零售與新物流的五大價值18

圖1.3-1 國家出台各類物流支持政策措施18

1.3.1 物流功能變革:提升物流價值18

1.3.2 物流產業鏈變革:向上下游延伸擴張19

1.3.3 物流空間變革:行業布局和分布20

圖1.3-2 多層次物流體系22

1.3.4 價值重心轉移:增強智慧服務22

1.3.5 管理工具變革:聚焦供應鏈管理22

1.4 人、貨、場重構下的新物流與智慧供應鏈23

1.4.1 人、貨、場的關係更迭24

1.4.2 人、貨、場的重構邏輯25

圖1.4-1 傳統零售產業鏈路結構25

圖1.4-2 人、貨、場的重構法則26

圖1.4-3 新零售的商業模式27

圖1.4-4 品效重構邏輯28

1.4.3 新物流與智慧供應鏈29

第 2章 困則思變:傳統物流的挑戰與改變

2.1 傳統物流面臨的五大挑戰34

2.1.1 「全渠道」形勢下的物流業務愈發龐雜34

圖2.1-1 「全渠道」的消費體驗34

2.1.2 工業互聯網下的物流變革37

圖2.1-2 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架構40

圖2.1-3 端到端的全程供應鏈管理服務平台模型41

2.1.3 大數據化與智能化的挑戰42

2.1.4 物流眾包與共享44

2.1.5 跨境電商下的物流挑戰46

圖2.1-4 物流企業在開展跨境物流業務時需要考慮的問題49

2.2 物流平台的現狀:多態共生50

2.2.1 物流行業整合重組,謀求綜合發展50

2.2.2 末端競爭解決「後一千米」53

圖2.2-1 「後一千米」配送融合54

圖2.2-2 倉庫出貨的配送路線56

2.2.3 物流拆分,價值提升57

圖2.2-3 2015-2018年Q3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60

2.2.4 共享物流與眾包物流61

圖2.2-4 眾包物流的優勢與劣勢64

2.2.5 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65

2.3 新物流:更敏捷、更智能、更高效69

2.3.1 什麼是新物流69

圖2.3-1 物流行業的演變路徑72

圖2.3-2 新物流系統72

2.3.2 全渠道、全場景、一盤貨,實現配置74

2.3.3 藉助物聯網實現信息化與智能化77

圖2.3-3 新物流的邏輯架構79

第3章 變革供應鏈:新零售驅動下的新物流

3.1 新零售帶來的物流變革82

3.1.1 品牌商需求升級82

3.1.2 物流模式升級85

3.1.3 同城配送服務升級88

圖3.1-1 同城配送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方向91

3.2 戰略物流下的物流新模式92

3.2.1 電商物流模式92

圖3.2-1 我國物流市場格局93

3.2.2 冷鏈物流模式96

圖3.2-2 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數據及未來預測96

圖3.2-3 冷鏈物流金字塔97

3.2.3 生鮮物流模式100

3.2.4 農村電商與農村物流103

3.2.5 跨境物流模式105

圖3.2-4 倉模式108

3.2.6 雲物流模式109

3.3 新零售下的物流倉儲112

3.3.1 物流園與物流地產112

3.3.2 倉儲信息化與智能化115

3.3.3 物流倉儲成本控制策略117

圖3.3-1 精益物流消除8大浪費119

3.3.4 傳統倉儲與雲倉120

3.4 智能物流實施的三大階段124

3.4.1 標準化124

3.4.2 信息化126

圖3.4-1 物流信息系統的服務對象與內容128

3.4.3 智能化128

第4章 融合共生:智慧供應鏈中的物流管理實踐

4.1 供應鏈競爭與物流成本控制134

4.1.1 供應鏈競爭分析134

圖4.1-1 企業競爭戰略邏輯圖135

4.1.2 物流成本的構成136

圖4.1-2 廣義物流成本構成137

圖4.1-3 流通型企業的物流成本138

圖4.1-4 生產型企業的物流成本139

4.1.3 物流成本的控制要點140

圖4.1-5 作業成本導向法141

圖4.1-6 物流需求的預測流程142

4.1.4 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144

圖4.1-7 物流成本控制的3個原則144

4.2 新物流成本控制的八大技巧148

4.2.1 選擇交貨地148

4.2.2 選擇運輸方式149

4.2.3 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分析151

4.2.4 各種運輸方式的費用如何計算154

圖4.2-1 貨物運輸的其他費用156

4.2.5 運輸批次選擇158

圖4.2-2 載重量與運輸成本的關係159

4.2.6 運輸包裝探討161

4.2.7 運輸路線設計164

圖4.2-3 運輸簡化路線圖165

4.2.8 運輸整合研究166

4.3 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170

4.3.1 第三方物流與自建物流170

4.3.2 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選擇策略172

圖4.3-1 供應商的內因和外因分析176

圖4.3-2 發展戰略分析176

4.3.3 管理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誤區176

4.3.4 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績效考核要點179

4.4 智能物流系統與產品182

4.4.1 製造執行系統(MES)182

圖4.4-1 製造執行系統(MES)的構架183

4.4.2 倉庫管理系統(WMS)184

4.4.3 其他系統185

第5章 智能整合:智慧供應鏈運營的7個目標

5.1 以客戶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原動力188

5.1.1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188

5.1.2 智慧供應鏈管理的關鍵190

5.2 錨定企業核心業務在供應鏈中的位置190

5.2.1 企業聯盟191

5.2.2 供應鏈業務流程192

圖5.2-1 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型193

5.3 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供應合作關係193

5.3.1 企業內部分析195

5.3.2 供應合作建議195

5.4 智慧系統優化運營效率197

5.4.1 智慧供應鏈系統197

5.4.2 智慧供應鏈系統的6個質198

5.5 實時響應需求,讓供應鏈更智能198

5.5.1 即時響應需求199

5.5.2 如何建立實時響應機制200

5.6 透明化與可視化,供應鏈自我進化200

5.6.1 透明化與可視化201

5.6.2 可視化管理的作用202

5.7 降低合作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202

5.7.1 牛鞭效應203

圖5.7-1 牛鞭效應203

5.7.2 如何應對牛鞭效應204

第6章 新零售,新物流

6.1 新零售與新物流讓供應鏈自我進化208

6.1.1 產品傳遞維度208

6.1.2 體驗傳遞維度209

6.1.3 品牌傳遞維度210

6.2 餐飲與快消品對供應鏈提出新要求211

6.2.1 樹立流量零售理念,革新供應鏈價值211

6.2.2 認清多元零售市場,推動供應鏈創新214

圖6.2-1 傳統供應鏈模式與創新供應鏈模式的對比215

6.3 人、貨、場重構,新供應關係誕生215

6.3.1 人、貨、場216

6.3.2 新供應關係的誕生217

6.3.3 供應鏈內部關係218

6.4 智慧供應鏈已成趨勢220

6.4.1 智慧供應鏈的主要征221

6.4.2 智慧供應鏈的全渠道整合221

圖6.4-1 全渠道供應鏈一體化運營222

圖6.4-2 智慧供應鏈的人、貨、場分解222

附:智慧供應鏈案例 225

參考文獻

  1. 我國出版社的等級劃分和分類標準,知網出書,2021-03-01
  2. 人民郵電出版社簡介,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