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縣天池文縣天池(WenxianHeavenLake)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洋湯河上游,景區建有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文縣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和文縣天池省級地質公園,是由洋湯天池、黃林溝、盆景池、飲馬池,共同形成一個大的景區,是甘肅十大旅遊景區。 洋湯天池古稱「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方圓20多公里,水深97米,水域面積80公頃,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蘆,九曲十八彎,周圍奇峰競秀,松柏崢嶸,湖面千頃碧波,映紅漾綠,並以諸多神奇美好的傳說和「天池三絕」著稱,是國內有名的高山明珠。1993年以「中國四大天池」之名被《揚子晚報》報道。 黃林溝又稱黃陵溝,是白龍江上游支溝,面積262.6公頃,海拔在1600米以上。溝內集高山瀑布、高山湖泊、翠海、雪山、彩林、奇峰異石、動植物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群山環繞,溪水潺潺,景色秀美,被稱做「九寨溝黃金旅遊線上的璀璨明珠」。 2018年1月份,甘肅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評定文縣天池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1]

目錄

發展歷史

因登唐進土,廣照節度使蹇雷寶,為平安祿山亂,功成身退,隱於天魏湫畔,修真得道,卒於此為神,禱雨輒應,澤沛民豐,被宋代皇帝敕封為「洋湯大海平波敏澤龍王」,改稱「洋湯天池」。 《文縣誌》載,文縣天池,碧波萬頃,如揩新綠,微風鼓浪,勢若海潮,岩樹倒影,隱如龍躍。龍王廟前,有古松二株,大可十圍,時有仙鶴來棲。天池原有人文景點洋湯廟,位於池南岸的堰塞壩上,由於年久失修早已毀壞,後恢復重建。而兩株大可十圍的古松早已不復存在。 1993年《揚子晚報》以介紹中國四大天池為內容,撰文稱文縣天池:方圓三十里,水深480米,遊人如織。民間對其傳說則具神秘色彩,如深不可測,取滴水可招風雨等。同年,成立了文縣天池省級森林公園。 1994年11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門組織科學考察隊,對文縣天池進行包括地質地貌、水文物理、生物化學等方面的綜合考察,從此揭開文縣天池神秘的面紗。[2] 2005年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2013年黃林溝濕地成為第七批國家濕地公園。 2018年1月份,甘肅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評定文縣天池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文縣天池地處川滇南北構造體系和秦嶺一崑崙山東西構造部位的結合部,又是祁——呂——賀山字構造體系的拐角處,形成孤形構造帶,各種地形縱橫交錯,更有許多旋扭與斜交,地質情況十分複雜,是歷史上著名的多震地區之一。池周山體有月流山、麥地梁、雨家山,草坡山、騎馬山等,高度都在3500米以上,池面海拔1728米,為一典型的高山堰塞湖。成湖於宋代之前,系因地震引起月流山山體岩崩,在月流山與騎馬山之間形成岩流堰塞壩,將洋湯河上游一北支山澗注堵,遂儲水而成湖。堰塞壩相對高度90米,壩頂較平坦,頂寬度150-100米由西向東自然傾斜,坡度約有100°,壩臨池一側坡度較緩,在25°左右;背池一側坡度較陡,大約在35-40°。

地質

文縣天池形成在強大的地球引力作用下,文縣西北地區的原始地殼不同部位受到強烈的擠壓、拉伸和扭動,產生褶皺、斷裂或扭曲。並伴隨火山爆發和地震,出現高高的隆起和深深的沉降,構成了獨特的地質骨架,形成了神奇的高峰、峽谷、水網、湖泊,留下了眾多的火山遺蹟和地震遺蹟。

氣候

景區屬大陸性北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季風氣候,湖濱地形起伏多變,海拔差異懸殊,加之森林植被調節,氣候呈多樣性變化,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海拔在1100-1700米之間的山區為暖溫帶,海拔在1700-2000米地區為中溫帶,隨高程上升,溫度下降,雨量增加,呈陰濕多雨特徵,寒溫帶為2000米以上的高山寒冷陰濕區,冬季凍土層可達30厘米。

水文

文縣天池的湖水,既是流域內地表水的總匯,又是地下水在天池的露頭,由於地熱作用,在冬天,湖水溫度仍能保持在18℃左右。其湖水的特種化學成份、氣體成份、礦化度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科學分析。但是經初步化驗,天池水的鍶含量為0.582毫克/升,屬富鍶飲用礦泉水。其開發前景非常廣闊。 根據1994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測量數據顯示:天池池長2.15千米,最寬0.65千米,平均寬0.41千米,面積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82.1米,平均水深20.3米,相應容積0.257×10立方米。[3]

主要景點

洋湯天池

天池周圍俱是連綿的重山峻岭,風光無比的秀美。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汽候溫和。天池之水,清可見底,水面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山映水中,池映翠碧,湖光山色,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在池中留下了重重倒影,山光水色,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如詩如畫,恰似一幅絕妙的山水風景圖。遇雨霧瀰漫,天、山、樹、水縹緲朦朧,宛如空靈境界;待到雨霧盡散,天空放晴,但見萬道霞光映照湖上,微波輕盪,流光溢彩,甚是眩目。 人們說天池有五奇,這話一點也不假。一奇曰,水深97米,水域面積2.5平方公里,入水甚少,出水極大,漲不見溢,枯不見涸。二奇曰,湖面終年碧水清澈,四季不見樹葉漂游,縱然稍有雜草枯葉落於水面,旋即就被水鳥銜走。三奇曰,有風無狂浪,無風偶起波,終年銀光閃閃,海天茫茫,宛如一面晶瑩的大寶鏡,鑲嵌在天地之間,野鴨戲水,魚兒穿梭。四奇曰,湖底有暗流,湖心有水涌。五奇曰,冬季零下10度時仍不結冰,如遇雲雨天氣,如夢如幻的天池,被薄霧細雨籠罩着,雲帳低垂,細雨霏霏,灰濛濛、霧沉沉,似輕紗飄逸,如萬珠滴翠。 這裡冬無寒,夏無醋暑,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煙波浩渺的天池湖泊,猶如深山密林中的一顆藍寶石,永遠閃爍在奇峰聳立中。重重疊疊的山,重重疊疊的樹,倒影在明淨的水面上,天池的雄姿更顯得清麗、幽靜、浩瀚、壯美。這裡更是陝甘川大九寨旅遊圈中一處難得的天然勝景,只有親臨其境,才能體味它的神韻。[4]

黃林溝

黃林溝海拔1900-3100米,屬高原濕潤氣候,山頂終年積雪。春天氣溫較低而且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多在9~18℃之間。夏季氣溫回升且較穩定,平均氣溫19-22℃,夜晚較涼。秋季氣候宜人,但晝夜溫差很大,特別是10月後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凍土出現),冬季較寒冷,氣溫多在0℃以下。 黃林溝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時嫩芽點綠,瀑流輕快;夏來綠蔭圍湖,鶯飛燕舞;秋至紅葉鋪山,彩林滿目;冬來雪裹山巒,冰瀑如玉。野生動物資源中,有紅嘴仙鶴、綠尾虹雉、藍馬雞、紅腹錦雞、鴛鴦鳥、百靈、畫眉、娃娃雞、杜鵑鳥、布穀鳥等。野生植物資源中有高山草甸區和地衣台蘚等。在這些林區草地中,既有觀花植物多色杜鵑、紫斑牡丹,又有觀果植物紅豆杉果、火棘樹等;有水生觀賞植物蘆葦、水草、水柳樹等。[5]

旅遊資源

生物資源

隨着現代旅遊事業的發展,人類旅遊活動觀賞利用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山水風光,生物中有一部分已成為人類旅遊發展利用的對象。它他以自身獨有的美學觀賞性吸引着旅遊者,與地理環境中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氣象等要素構成自然旅遊資源總體系。文縣天池生物物種類繁多,均未被開發利用作為旅遊可開發的生物資源主要有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中,有觀體動物金絲猴扭角羚、蘇門羚、金錢豹麋鹿、野豬、狗熊等;有觀色動物紅嘴仙鶴、綠尾虹雉、藍馬雞、紅腹錦雞、鴛鴦鳥等;有聽聲動物百靈、畫眉、娃娃雞、杜鵑鳥、布穀鳥等。 野生植物資源中有混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甸區和地衣台蘚等。在這些林區草地中,既有觀花植物多色杜鵑、紫斑牡丹,又有觀果植物紅豆杉果、火棘樹等;既有觀葉植物楓葉樹、金錢槭、花葉樹,又有觀形植物馬尾松、皂角樹、冷杉、古柏等;不僅有東北三省本觀賞植物山葡萄、無根東北三省、葛條藤,還有水生觀賞植物蘆葦、水草、水柳樹等。此外,還有冬蟲夏草和五光十色的菌類種群。[6]

人文資源

只要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化與文明,都可以成為人文旅遊資源。文縣天池自然風景區的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有歷史古蹟類,文學藝術類,少數民族民俗風情類,娛樂購物類等四大類。此外,洋湯寨的回龍寺,在歷史上也很在名氣。雖然古寺已毀,但是千年古柏依然猶存。蒼勁挺拔,鬱鬱蔥蔥。據舊縣誌載,南北朝時期,強大的氐族在文縣(陰平道)腹地建立了陰平國。氐族政權相繼存在了一百多年。到現代,氐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消亡了,但是,一支神奇的少數民族白馬人,以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情,在文縣天池和周邊地區的崇山峻岭中頑強地生存着。據有關專家考證,他們不是藏族,而是典型的氐族後裔。洋湯河流域,曾經是氐人居住區。雍正八年,清朝政府推行改番歸流,土司裁革,當地氐人,逐漸漢化。其次白馬氐人的衣着、服飾、飲食、娛樂、節慶、禮儀、婚戀、喪葬、村落、建築、喜好、圖藤、傳統、風尚和禁忌等民俗風情認真加以整理、挖掘,向遊客宣傳、展示,它必將給遊客一種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體驗其從未有過的一種旅遊活動的渴望、誘惑和震撼。白馬民族民俗風情旅遊,必將成為文縣天池自然風景區一道特別靚麗的風景線。[7]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旅遊局.2016-12-21,引用日期2018-01-05
  2. 姜加虎,竇鴻身.文縣天池環境調查[J].海洋湖沼通報,1997(01):13-17.
  3. 姜加虎,竇鴻身.文縣天池環境調查[J].海洋湖沼通報,1997(01):13-17.
  4. 甘肅文縣網.2009-11-05,引用日期2014-07-01
  5. 甘肅文縣網.2012-09-24,引用日期2018-01-05
  6. 姜加虎. "文縣天池環境調查." 海洋湖沼通報 000.001:13-17.
  7. 楊廣文, and 張永權. "文縣天池鄉清代李家院木雕藝術與文化內涵." 藝術研究 4(201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