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拾落穗(李學軍)

拾落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拾落穗》中國當代作家李學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拾落穗

秋天的田野,風韻撩人,余香瀰漫。風兒輕輕從耳邊滑過,透着絲絲清爽,撩動髮絲輕拂臉龐;天空高遠湛藍,雲朵慵懶地飄着,眼前時而划過鳥兒自由飛翔的身影。路邊田裡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都已成熟,泛着豐收特有的金黃。又是一年秋收季,辛苦一年的莊稼人,盼着有個好收成。無論何時,土地,糧食,就是農民的希望。眼前的景象讓我回到童年的秋收時光。

秋收季節,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全體出動。秋季田野里,滿坡滿地里隨處可見秋收的人群。大人們忙着收穫,而小小的我們,在漫無邊際的田野里撿拾收割遺漏的莊稼,玉米、地瓜、豆粒……那時的家裡窮,家庭所有的開銷都是從莊稼地里出。這一季秋糧是每個家庭的經濟支柱,收成好了,賣了糧食換錢、換物。我心心念念的過年的新衣服也在這秋天的收穫里。這些撿拾的糧食或許就是我們過年的新衣服、新鞋子。土生土長的莊稼娃,從小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一年又一年,無數個秋季里,「拾落穗」(收割後漏掉的莊稼)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記憶!那些遺漏的「寶物」,伴隨我度過快樂的童年。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生活的磨礪所賦予我們的能力。比起那些富家的孩子,我們的確更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每到秋收,我們都挎着筐子、竹籃子,滿地里尋找遺漏的莊稼。看到哪裡的玉米收完了,就一棵一棵地順着玉米杆搜尋,特別是那些倒在地下的玉米,總能從那上面淘到一個寶貝。當然,也有不盡人意的時候。有時候一個上午也找不到幾個遺漏的玉米,畢竟和我一樣的孩童比比皆是。一塊莊稼地不知道讓我們這群「淘寶者」翻過多少遍?儘管如此,我們依舊樂此不疲的「尋寶」。這樣的生活,既能體驗田園的艱辛,又懂得勞動的不易。

由於我怕蟲子,我搜尋的主要目標是地瓜(紅薯)。母親為我準備一把鐵鏟子,看到有未開挖的地方,就用鐵鏟子刨開,裡面總能藏着一個「地雷」。有時候是一串,每當挖到一串「地雷」,就特別開心。凡事都需要經驗,乾的多了,經驗自然就足了。只要看到有套着牲口的犁杖往田裡去,我就緊跟在後面,犁杖翻過的土地里會冒出無數個遺漏的地瓜。記得有一次,我跟在一個犁杖後面一上午,撿到了兩簍子地瓜,我放在地頭,哥哥用手推車幫我運回家。那是我記憶中唯一一次「拾落穗」比姐姐妹妹多的一次。在我們家,我是幹活最不中用的那個,姐姐經常說我幹活是「搭頭」(多我一個不見多,少我一個不覺得少),就連比我小兩歲的妹妹幹活都比我麻利。直到現在,我仍然是家裡的「搭頭」。那次,我終於在姐妹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也是我在她倆面前曇花一現的高光時刻。

「拾落穗」還有個訣竅,就是雨後「尋寶」。特別是地瓜,被一層泥土包裹着,很難發現,經過雨水的沖刷,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它們的真容「原形畢露」,就像雨後春筍一樣破土而出,一目了然,很容易撿到。因此,雨後的田野里,到處是「拾落穗」的人群。田野里的玉米,地瓜都會一個不剩的被我們這些人撿回家。

當田野里的玉米杆被砍倒收淨,地瓜地也翻騰一遍,最後剩下的只有遍地的「豆粒」了。這小小的「豆粒」我們也不放過。我們手裡的工具由大竹筐換成了小布袋,那小小的粒子一顆顆的扔進布袋裡,撿一會,就掂掂分量,通常一個上午在一個地方不動也撿不完,不像撿玉米和地瓜那樣到處跑。有些調皮的男孩子,他們干不下這樣細緻的活,滿田野里找田鼠窩。看到有隆起的土堆,他們就用手扒開,有的扛着比自己還高的鐵杴,笨拙地挖開那隆起的土堆,那裡面必定能挖到田鼠倉。有時候能挖到五六斤五穀雜糧,順便把可惡的田鼠窩連窩端掉……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可童年那些散碎的記憶,依然在歲月的深處閃光。如今的田野里,機器轟隆隆地響過之後,顆粒歸倉。土地還是那些土地,田間卻再也不見「拾落穗」的少年……[1]

作者簡介

李學軍,山東濰坊濱海人,愛記錄的六零後。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保存自己完好的記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