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葫蘆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拉祜族葫蘆節,拉祜族節日較多,有春節、火把節、新米節、卡臘節等,其中葫蘆節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充滿獨特的文化魅力。 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節日較多,有春節、火把節、新米節、卡臘節等,其中葫蘆節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充滿獨特的文化魅力。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舉行。屆時,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男子吹奏葫蘆笙領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腳鼓跳擺舞;男女青年進行民歌對唱;舉行體育與遊戲表演,如盪鞦韆、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賽。老人們相約在火塘邊,邊飲酒邊頌唱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在歌舞場地中央放置一對葫蘆,象徵拉祜族的祖先,讓每個人都對它表示恭敬,隨時把祖先的恩情記在心裡。
據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典嚕典》中的傳說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農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根據此傳說,1991年11月6日在瀾滄召開的"拉祜族史研討會"上,瀾滄縣政府、縣人大常委會經徵求各地參會拉祜族群眾的意見,決定把傳說中拉祜族祖先誕生的日子法定為全縣拉祜族的節日,即將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定為葫蘆節。節日來臨時,人們供葫蘆、跳葫蘆笙舞、跳擺舞、唱葫蘆史詩、玩葫蘆遊戲等活動,都是源於葫蘆信仰而產生的。對葫蘆的信仰體現了山區拉祜族長期同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和生存奮鬥歷程。葫蘆節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場合,蘊涵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瀾滄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科技及商業物資交流活動,使傳統的民族節日和發展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葫蘆節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