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抱柱的典故,民間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這個典故見於《戰國策.燕策一》。武安君蘇秦從齊國來到燕國,可是燕王卻不接待他了。蘇秦便對燕王說:"我本來是東周的一個粗人,起初和你見面的時候,並沒有為你立過一點功勞,但你竟然到郊外去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揚我的名聲。今天我為你到齊國做使者,把所占的十座城池要了回來,使處於危亡境地的燕國脫離了險惡。但你卻不聽勸我的話了,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說我的壞話了,如果我誠實守信就像尾生,廉潔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參,這三位都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此來侍奉你,行嗎?"燕王回答:"行。"蘇秦說:"有他們那樣的德行,我也就不會侍奉你了。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參那樣,一個晚上也不離開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齊國辦事呢?廉潔耿直就像伯夷那樣,不聽人家施捨給的飯食,玷污周武王的恩義而不給人家做臣子,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耿直到這個地步,怎麼肯步行幾千里來衰弱的燕國侍奉你這個處境危險的國君呢?誠實守信就像尾生,跟一個姑娘在橋下約會,姑娘不來,他就抱着橋柱一直等下,水漲了也一動不動,最後被淹死了。誠實守信到這副模樣,他如何肯為燕國和秦國到齊國揚威,立下大功呢?"燕王聽了他的這一番開導,又對他熱情相待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堅守信約。


註:


《戰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原來的書名不確定,成書也並非一時,可能在秦統一以後。劉向進行整理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


全書共三十三卷,分"東周""西周""秦""楚""齊""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的"策"論。主要記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共245年間,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或者說記錄了戰國時縱橫家遊說各國的活動和說辭及其權謀智變鬥爭故事,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全書現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鞏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得以校補。後又經多次修訂。現今所見《戰國策》已遠非東漢時期版本,其中有不少章節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虛構的文學故事。


參考資料 

  1. 抱柱的典故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