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折一枝新柳寄哀思(丁尚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折一枝新柳寄哀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折一枝新柳寄哀思》中國當代作家丁尚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折一枝新柳寄哀思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

天空中涌動着濕潤而溫暖的氣息,冰凍的大地也緩緩醒來,經過一場春雨的洗禮,整個大地變得鮮艷生動起來。花木扶蘇奼紫嫣紅,地上的小草正在發芽,樹上的枝蔓開始吐綠。望着窗外隨風飄曳的絲絲垂柳,我也心旌搖盪起來……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先民長期在與大自然鬥爭和生活實踐中得出的氣象知識標誌,也是在經年累月的刀耕火種中,總結出的科學知識和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曆書》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紛紛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泱泱文明史,祭祀已沿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固定風俗,祭祀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綠水為清,日月為明。在這天朗氣清的日子裡,人們來到祖先或親人的墳墓前,供奉祭品、焚紙燼香、嗑頭跪拜,以寄託對祖先和逝去親人的綿綿哀思。

初識清明節,還是我懵懂之時,依稀記得,這天一大早,爹就去村東邊的黃河大堤上折來許多柳樹枝,娘則把積攢了很多日子的雞蛋拿出來煮熟。早飯時,爹已把折來的柳樹枝插遍了家裡所有房前屋後的門框窗欞,娘則把煮好的雞蛋分給我們姊妹,娘邊分邊叮嚀:今兒一天不能生火做飯了,你們可得省着點吃!

七八歲的時侯,我背起書包走進了學堂,我記憶深處的清明節卻是另一番景象。每年,清明節這天,我就穿上娘精心做得平日裡捨不得碰的白粗布袿子,系上鮮艷的紅領巾,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一起步行到三四里處的王莊村給烈士李子光掃墓。聽老師講,李子光可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全縣出了名的抗日英雄。他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英雄事跡盡人皆知,他胸懷理想、信念堅定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後來人。

李子光(原名李懷明),1911年出生在東阿縣王莊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1938年,李子光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元旦,東阿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任新劃五區的民政助理員,後改任六區副區長。他利用當地聖賢道道徒傳道的方式作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很快在周圍村莊發展了20餘名黨員,建立了黨的小組和黨支部,動員起幾十名青年參加了八路軍。1945年3月,由於漢奸告密,正在工作的李子光不幸被捕。敵人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勸他投降,讓他說出黨的地下組織。李子光回答道:頭可斷,血可流,但抗日的意志不能丟!勸降不成的大漢奸頭子劉緒安惱羞成怒,用壓槓、老虎凳、辣椒水、火烙腋窩等對他施盡酷刑,李子光毫不畏懼,仍破口大罵,惱怒的敵人割下了他的舌頭,李子光仍寧死不屈,最後,無計可施的劉緒安氣急敗壞,兇殘地砍下他的頭顱。李子光就義時年僅34歲。

李子光烈士是我二姨的公爹,李子光就義時我姨夫只有十二歲。正因這個緣故,一提起烈士李子光,尤其給烈士掃墓時,我臉上就感到特別有光,心底也自然生髮出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至今依然故我。

清明節為什麼叫「寒食」?為什麼要搞祭祀?為什麼在這一天娘不給生火做飯呢?面對這一連串的問號,直到我長大成人後才明白這一些的緣由。

相傳,這些習俗起源於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逃避迫害而亡命天涯。流亡途中受盡屈辱和磨難的重耳,從未泯滅東山再起的雄心。這天,重耳一行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大山上,長久的奔波勞頓,又累又餓的重耳再也無力站起前行,漸漸暈死過去。四處尋找食物的隨臣們也一個個無果而返。面對身處絕境的晉國公子,一個叫介子推的隨臣默默地來到一僻靜處,他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又忍着劇疼將割下的肉煮了一缽湯。重耳喝下肉湯後,慢慢甦醒過來,當他得知自己吃下的竟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肉時,淚如泉湧。

又過了十九年,重耳終於成為一代君王,也就是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即位後的晉文公挨個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的就是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行裝,悄悄背馱老母到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後來憶起舊事的晉文公,含愧差人請介子推入宮受封,介子推卻數番不應,晉文公只得屈尊前往親請。

綿山山高路險,草深林豐,要想找到介子推談何容易。這時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三天三夜的大火燒遍了綿山,最後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晉文公只好上山察看,在一老柳樹下,卻發現了相擁在一起的介子推母子已活活燒死。晉文公還從樹洞裡了找到介子推題着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痛心不已,悲慟哭號。他厚葬了介子推後,下令將綿山更名為「介山」, 定燒山這天為寒食節,曉諭全國。在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次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燒死的老柳樹又復活吐綠,隨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第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在位九年,常以介子推血詩鞭策自省,勵精圖治,使得秦晉修好,晉國百姓衣豐食足、安居樂業,自己終成就了一番霸業,揚名青史。

我在想,封建時代的君王尚懂得知恩圖報、自警自省、以德報德的道理,作為距那時2640多年後的我們,更應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那些對人類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益的人,感恩我們的父母孩子、故友親朋,感恩那些幫助批評中傷過自己的人,感恩在生命旅程中相遇的是是非非、事事人人,甚至感恩那些視我們為對手敵人的人……一個懂得感恩、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他永遠擁有無盡的快樂和幸福,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變得更加堅強和不屈,在人生的戰場上,永遠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常勝將軍!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清明的風柔和而輕拂,清明的雨多情而善感。客居他鄉的我,想折一枝新柳插在門頭,焚一打紙錢在十字路口,就着這清風明月、霏霏春雨,遙祭安息在故土的祖先和我親愛的爹娘……

[1]

作者簡介

丁尚明,男,山東東阿人,從軍24載,2006年轉業地方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