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開聖寺》

作品名稱: 《開聖寺》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開聖寺》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溫庭筠自長安東歸吳中舊鄉。暮春抵達揚州,有較長時間逗留。秋天自揚州渡江至潤州(今江蘇鎮江)。此詩為作者歸吳中途經丹陽開聖寺時所作。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飄拂的煙靄下,一條曲折的小道順着山谷蜿蜒而上,兩旁亂石磷石旬,叢林蒼蒼,山風吹來,落木蕭蕭。

到寺廟後,長途跋涉後的馬兒,得以縱轡歇息,在悠閒地踢着蹄,打着響鼻,不時地仰頭長嘶;夕陽染紅了遠遠近近的山嶺,覓巢歸宿的烏鴉在層林之間飛來飛去,噪聲亂成一片。

寺內枯草遍地,亂竹叢生,泉水自落其間,無人汲用,雖時近黃昏,山廚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魚聲絕,殿外不遠處,墓塔林立,原來僧人已葬在那裡。

雖然再也不見舊時寺宇的風貌,但是記載當年建寺的南朝舊碑依然存在,讀讀舊碑上鐫刻的文字,再對照眼前的情景,開聖寺的興廢變遷已不言而喻,豈敢再去詢問休公!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開頭兩句寫的是通往開聖寺的途中景象。詩人並沒有設色描繪,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進一個旅況蕭瑟的境界。山道、亂石、古樹、煙靄,旅途的荒涼、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詩人的感受程度似乎還不僅如此,「蕭蕭」一詞狀山中秋風蕭瑟、草木搖曳的窸窣之聲,更增添了旅途的淒涼況味。

到了開聖寺,按常理,詩人該從旅途的寂寞中輕鬆下來,對這一建於三、四百年前的寺宇進行一番觀瞻了。然而,頷聯卻避卻寺宇,將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憑高望遠,長天寥廓,萬木蕭疏,天地之間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蕭然,寺內的景致也很寥落。頷聯通過馬嘶、鴉亂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頸聯則又以泉落竹間和廚房靜寂,僧歸塔下與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寫了寺宇的衰敗寥落景象。上下兩聯於工整的對偶中,寓抑揚低昂的情調,為尾聯的慨嘆之音,醞釀了充分的抒情氣氛。

面對這一片荒涼的情景,詩人不由得浮起了這座寺宇曾經香火鼎盛的揣想。寺中記載當年興建時寺宇巍峨、香客絡繹之盛況的南朝舊碑依然存在。這一聯就眼前所見情景抒發感嘆,寓意極深。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但嚴重地毀壞了農業,也加劇了階級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腐敗,使得南朝的幾個小朝代都是國運匆促,接踵而亡。南朝的這一歷史事實不但給後來的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也刺激了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引起了歷史家、文學家們的反思。因此,詩人面對這荒廢的寺宇,雖然也發出了「行人莫問當年事」(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的感慨,但是這一感慨里卻融進了對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的思索,蘊含着詩人內心深處無限悲涼的感悟。

全詩以寫景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開聖寺周圍的徘徊,游賞一路秋景,迤邐寫來,別具清暢流美的情致風調。詩人在感懷之餘,似乎又對使他身心疲憊的功業之事感到厭倦,由此萌生了隱逸的想法。立意深沉,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