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破獄鬥爭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廈門破獄鬥爭舊址,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73號。舊址是廈門大劫獄事件的發生地,小說《小城春秋》即以此事件創作。1982年舊址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列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現為福建省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2]、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
前身
清道光《廈門志》載清廷設廈防同知署在城外廈門港保鴻山寺東,是康熙二十五年「移泉州海防同知駐廈門」所建。乾隆三十年(1765年)同知黃彬建監獄十四間,「以禁台遞人犯」。民國時廈門市區地圖則將此處標記為「廳署」[3]及「思明縣衙門」。1912年劃同安縣嘉禾里思明縣始稱此機構為「思明監獄」。現在舊址內仍存一方民國五年所立的「思明縣建築監獄碑」。
越獄經過
四一二事件發生後,國民黨右派在全國範圍內對共產黨人實施鎮壓。從此國共兩黨走向對立。1930年3月18日,反帝大同盟在廈門中山公園召開紀念北京慘案大會(即三一八事件),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在開會時,中共廈門市委書籍劉瑞生等五人被國民黨軍警逮捕,關押于思明監獄。此前在思明監獄關押的「政治犯」達三十多人。
1930年3月底開始,中共福建省委經過多次研究決定組織力量進行武裝劫獄,指定省委書記羅明、軍委書記王海萍,組織部長謝漢秋(即謝景德)、軍委秘書陶鑄和團省委書記王德共5人組成破監委員會。1930年5月25日上午9時劫獄開始,由陶鑄帶隊。20分鐘後破獄成功,成功營救出40多為共產黨員與革命群眾[4]。出獄的共產黨員即從廈門港乘船離開廈門島,共產黨一方無一人傷亡。先經鼓浪嶼隨後向東到達同安(今屬翔安區)的彭厝及珩厝。
後世影響
破獄事件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的媒體諸如廈門《江聲報》、上海《申報》等均對此事進行報道。解放後、廈門作家高雲覽以此為素材,加工創作了長篇小說《小城春秋》,使破獄事件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結構
舊址今存民國時期監牢三座、刑訊室一座,周邊建有高4米的磚砌圍牆,獄區占地面積近700平方米,建築面積493平方米一說總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監牢單層,磚、石、木結構,密梁雙摺坡布瓦頂平屋[5][4]。
參考文獻
- ↑ 廈門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中國廈門. www.xm.gov.cn.
- ↑ 廈門3個點入選--中國廈門. www.xm.gov.cn.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8).
- ↑ 廈門城市全圖 (地圖). 全閩新日報社. 民國己未 (1919).
- ↑ 4.0 4.1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廈門市志 第四冊. 方志出版社. 2004: 3204. ISBN 9787801920263.
- ↑ 羅才福、何丙仲、陳志銘. 廈門文物志. 文物出版社. 2003. ISBN 75010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