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慶陽蘋果

慶陽蘋果

來自 搜狐網的圖片

名稱 :慶陽蘋果

產地 :甘肅省慶陽市

特點 :果形高樁、色澤鮮艷

慶陽蘋果以其果實硬度大、果形高樁、色澤鮮艷、蠟質層厚、酸甜適度、耐貯耐運、食用安全等特點,暢銷廣州、上海、成都、北京、香港等國內大中型城市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千年沿襲下來的飲食風格也是較為獨特的。因為中國在長時間的歷史積累中逐漸演化出自己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及飲食風格[1]。所以在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上,中國文化就有汲取強大的獨特性和優越性[2]

特產簡介

慶陽位於北緯35°14′28″—37°9′13″之間,海拔1100米–1600米,屬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具備優質蘋果生產的全部7項主要生態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是全國優質紅富士蘋果最佳適生區。西峰、慶城、寧縣、合水、正寧、鎮原6個縣區被列入全國蘋果生產重點縣。

慶陽栽培蘋果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栽培綿蘋果的記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蘋果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三大主導產業」之首,採取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示範帶動、技術服務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大力實施國家級、省級蘋果標準園創建項目和市縣鄉3級優質蘋果「千百十」科技示範園建設工程,已基本形成了規模化栽培、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目前,全市有蘋果面積118萬畝,產量40萬噸左右,產值14億元以上。已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116萬畝;通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有機轉換產品認證40萬畝。有22個鄉鎮人均蘋果面積達到1.5畝,21個鄉鎮蘋果收入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

慶陽蘋果以其果實硬度大、果形高樁、色澤鮮艷、蠟質層厚、酸甜適度、耐貯耐運、食用安全等特點,暢銷廣州、上海、成都、北京、香港等國內大中型城市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慶陽是全國蘋果優生區之一,所產蘋果硬度較大、果面潔淨、色澤鮮艷、酸甜適度,品質優良。據測定,慶陽紅富士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6.5%,維生素C含量4.2mg/kg,總酸量0.21%,均高於國家鮮蘋果GB1051-89標準。另據甘肅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感官、營養及衛生指標均符合《綠色食品溫帶水果》(NY/T884-2004)標準要求,貯存5個月後,硬度為7.5kg/cm2,高於其它地區。

地域範圍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介於東經106°21′16″-108°42′48″,北緯35°14′28″-37°09′13″之間。東部與陝西的宜君、黃陵、富縣、志丹等縣連接;北部和陝西省的吳旗、定邊繼寧夏的鹽池縣為鄰;西部同寧夏的同心、固原、彭陽縣為界;南部和我省的平涼和陝西的長武、彬縣、旬邑接壤。南北長207公里,東西寬208公里,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市內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部低,呈簸箕形,故有「隴東盆地」之稱。市轄慶城、合水、正寧、鎮原、寧縣、華池、環縣7縣和西峰區,116個鄉鎮。

慶陽蘋果產區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96個鄉鎮。包括西峰區的7個鄉鎮、慶城縣的15個鄉鎮,環縣的7個鄉鎮、華池縣的8個鄉鎮、合水縣的12個鄉鎮、正寧縣的10個鄉鎮、寧縣的18個鄉鎮、鎮原縣的19個鄉鎮。

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慶陽蘋果產區,地貌特徵多數為高原及溝壑。土壤為黑壚土和黃綿土,土層深厚,黃土覆蓋80-230米,而且質地疏鬆、透氣蓄水保肥能力強,富含鉀、鎂、鈣、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大約在1%以上,土壤氧氣濃度為10-15%,pH值為7.0-8.4,總鹽量低於0.28%,有利於蘋果根系生長,保證樹體和果實生長發育所需要水分、養分,有利於提高蘋果品質,是形成慶陽蘋果特色的基礎條件。

(2)水文情況:慶陽蘋果產區系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市內有馬蓮河、浦河、洪河、四郎河、葫蘆河五條河流,較大的支流有27條。年平均總流量26.7立方米/秒,總經流量8.43億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淨儲量約43.39億立方米,動儲量3714萬立方米。市內年降水量為550-680毫米(全國生產最適宜區要求:降水490-660毫米),降雨適中,水源純淨、無污染。這一降雨特點使得空氣濕度相對較低,不利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和繁殖,果樹病蟲害的侵染種類少、危害較輕,果園用藥濃度低、次數很少,並且這一區域暫時沒有形成工業污染,蘋果生產環境和地域特徵得到保護。

(3)氣候情況:在蘋果生長期(4月-10月),慶陽蘋果產區海拔在880-1400米之間,光照強度為35000-50000米燭光,年日照時數2200-2500小時,其中8月-9月份在300小時以上;平均氣溫在13℃-18℃,大於10℃的積溫在1500℃-3000℃,夏季6月-8月均溫在19℃-23℃,絕對高溫≥35℃日數不超過5天。開花期溫度為15℃-23℃,花芽分化期溫度為20℃-25℃,果實發育期溫度在25℃左右。而且晝夜溫差大,氣溫日較差11.6℃-16.8℃,白天果樹養分積累較多,夜晚消耗較少,果品中糖、酸和維生素等的含量增加,風味濃,肉質脆。這一氣候特點非常適宜蘋果生產,屬於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全國蘋果區劃研究報告中的我國蘋果生產最適宜區。

(4)人文歷史情況:慶陽蘋果栽培演化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栽培綿蘋果的記載。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慶陽蘋果栽培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到唐宋時砂果、蜜果、紅苹、白苹等已在民間庭院廣為種植。在慶陽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志上屢有記載,距今1600年的《群芳譜》一書,就載有我市環縣栽種沙果的史實;清乾隆年間,趙本植修《慶陽府志》共載有栽培及野生果20餘種,即「梨、桃、杏、李、棗、林檎、沙果、楸子、花紅、櫻桃、榛子、棠球、葡萄、木瓜、石榴、山桃、來檎、柚子、柰子、核桃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寧縣城鄉有桃、杏、李、梨、棗、柰、核桃、桑樹等樹5400餘株,當年「勸諭伸約」,新栽2237株;民國時期,干戈不斷,時局動盪,農事不穩,果樹生產頻臨於蕭條待斃。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泡果」類型散生於寧縣、慶城等地田間。慶陽商業性栽培的「蘋果」主要指大蘋果(即西洋蘋果),西洋蘋果栽培開始於1942年,由天主教傳教士將紅絞、國光、青香蕉等5個品種傳入慶陽縣三十里舖和西峰鎮兩個教堂內開始觀賞栽培,而真正作為商業性栽培應該從1953年原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西峰黃委會水保站建立蘋果品種示範園,進入新世紀後,慶陽市把發展蘋果確定為特色優勢產業之一,2002年農業部又把慶陽蘋果納入中國優勢產業帶,慶城縣率先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無公害蘋果示範縣,此後2006年省農牧廳又命名我省最東端的蘋果生產大縣——正寧縣為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