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全縣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20.5萬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6.5萬;瑤族人口2.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2%。    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溶蝕高原地貌顯著,多峽谷,境內森林、水力、礦產、旅遊資源豐富。

乳源基本概況

  乳源位於南嶺山脈南麓,貫穿弧形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西部峰巒環峙,屬高山地帶,溶蝕高原地貌顯著,是韶關市主要石灰岩地區之一。東北部屬丘陵地帶,河流兩岸地勢平緩。縣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體有北部呈東西走向的頭寨山、南部東西橫亘大東山、北部瑤山主峰狗尾嶂,與湖南省宜章縣和廣東省陽山縣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廣東省境內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樂昌流入縣境東北角,經桂頭鎮流向韶關的武江河;發源於縣境西北與陽山交界的丫叉頂,由西向東流入南水水庫,穿過縣城,匯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稱南水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面與湖南省宜章縣交界的猛坑石東麓,由西北向東南經大坪、大橋、必背、桂頭流入武江的楊溪河;發源於天井山北麓的蟻岩,由北向南流經洛陽、大布匯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全縣總人口20.37萬人,其中瑤族人口2.3萬人,占11.3%;大橋、洛陽、大布3個石灰岩山區鎮人口5.95萬人;瑤族聚居地必背、游溪、東坪3個鎮人口2.82萬人;乳城、一六、桂頭3個平原鎮人口11.2萬人。全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間氣候懸殊,東南部平原和丘陵區全年平均氣溫19℃—20℃,西部山區全年氣溫16℃—17℃,北部高山地帶全年平均氣溫為15℃。降雨量東南部及西部山區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無霜期308天,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乳源境內水力、森林、礦產、旅遊等自然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開發蘊藏量達56.25萬千瓦。現已探明礦產有27種,主要有銻、花崗石、石灰石、鉀長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100億噸,花崗石25.億噸,鉀長石1.2億噸。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僅獸類就有100多種,其中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雲豹、黃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類的短尾猴、黑熊、大靈貓、蘇門羚、穿山甲等共16種。縣境北緣的青溪洞珍貴動物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十大自然保護區之一。植物種類有2000多種,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屬,1158種,其中喬木樹種73科181屬473種,占廣東大陸樹種的80%,國家保護的25種,占全國67種的37%,有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福建柏、長苞鐵彬、觀光木、廣東松等以及藥用植物資源207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1%,活立木蓄積量達534萬立方米。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國內罕見、景色神奇,集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廣東乳源大峽谷;有全國重點寺觀,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有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瑤族風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瑤寨;有海拔1902米嶺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擁有10多萬畝原始森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有常年碧波蕩漾,水面面積達5.5萬畝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跡罕見的地下森林「通天籮」;有巧奪天工的仙人橋和中國最大的旅遊觀光和養殖一體的鴕鳥養殖場等生態旅遊景區;縣城附近還有國公岩、白石岩、雙峰山等景觀和溫泉度假區等。乳源交通便利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縣境60公里,並在縣城、東坪鎮南水湖和大橋鎮設有3個進出口,2.5小時可直達廣州。國道323線和省道248、249、250、258線貫穿縣境。縣城至9個鎮公路已全部實現硬底化;100%的村委會通公路,其中硬底化率達73%。距乳源38公里的韶關市直通車到達香港行程5個多小時。全縣各種等級公路與鄉村公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距縣城35公里的北江貨運碼頭可直通抵達港澳。京廣鐵路和正在建設的武廣客運專線鐵路途經縣境東北部。縣城距新建的韶關火車站30公里,客運專線建成後1小時可達廣州,4小時可至武漢,是粵北韶關地區交通條件最好的縣。乳源通訊暢順,全縣城鄉已實現電話交換傳輸數字化,開通了數字移動電話等業務,通訊信號已覆蓋全縣90%以上的地域。目前,全縣程控電話總容量達6.6萬門,固定電話用戶40000多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達18700多戶;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縣9個鎮,用戶近10000戶,小靈通用戶8000戶,每百人擁有電話15.5部。乳源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是堅持依法治縣的方針,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保持了社會的穩定。二是積極實施教育強縣戰略,加大教育投入,推進素質教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按省一級學校標準興建了乳源高級中學。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高考上線率達92.6%。三是積極實施科技興縣戰略,多項科技項目列入國家、省的科技計劃項目,科技成果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四是大力發展民族體育事業,乳源瑤族龍舟隊1999年代表廣東省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奪得4枚金牌、2枚銀牌,實現了廣東省在全國民運會競技項目獎牌「零」的突破;2002年,代表廣東省參加浙江嘉興南湖國際龍舟邀請賽,包攬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廣東省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奪得了5枚金牌1枚銀牌。另外,乳源衛生、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全縣9個鎮100%建有文化中心,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85%,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奪得了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評為「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2005年,乳源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乳源,歷史悠久,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被譽為「粵北瑤山的一顆明珠」,正成為國內外、港澳台等社會人士投資置業、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娛樂保健的首選之地。[1]

乳源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搶抓機遇、構築優勢,不斷探索乳源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按照「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科教興縣」和「綠色乳源」的經濟發展戰略,以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為主要突破口,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積極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經濟建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增長連續多年居韶關市各縣(市)前列,提前二年完成「十五」計劃的預期目標,經濟總量五年實現翻一番。200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6億元,同比增長17.5%,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64.5%,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增長1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11萬元,增長10%。近年,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乳源的縣域經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一是經濟結構實現了以工業為主導地位的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由傳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過渡轉變,開始進入工業代的時代,第二產業比重占經濟總量的67%,並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二是工業支撐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全縣380座、裝機容量為52.6萬千瓦的小水電站構成了水電優勢產業。乳源東陽光高科技園是全國最大的光箔、親水箔和大電容器產品的生產基地,2004年公司產值20億元;三是招商引資強力拉動經濟發展。全縣現有招商引資項目127個,引進資金累計35億元,2004年外資民營企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產值的85.9%,民營經濟占主導地位。乳源充分發揮水電、旅遊等優勢資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成為韶關市外商投資承接產業轉移的一片熱土,並創造了以招商引資發展振興工業的乳源發展模式;四是綠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2002年8月在全國首個提出建設綠色食品示範縣的構想,積極探索綠色農業發展思路,已建成8大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巴西果王汁等15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的標誌認證,是廣東省綠色食品認證項目最多的縣;五是開發旅遊資源,主動融入韶關大旅遊圈,加快旅遊業的發展。以開發大峽谷為龍頭,突出高山、峽谷、瑤家源這個主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2004年來乳源的旅遊人數達55萬人次,經濟收入同比增長13%。2002年,該縣利用山區特有的生態環境優勢,根據國內外食品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了「創建綠色食品示範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的思路,並編制了創建綠色食品示範縣的規劃。經過三年多的建設,目前全縣已建立蔬菜、筍竹、巴西果、香蕉李、三角魴、茶葉等8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遍布全縣9個鎮,總面積7.1萬畝,約占全縣農業生產用地的30%。三年共培育發展綠色食品企業18家,其中,生產、經營綠色食品的企業12家、加工綠色食品的企業3家、專門營銷綠色食品的企業3家。通過推行綠色生產和標準化生產,該縣的大峽谷牌還原筍、生菜、結球甘藍、辣椒、荷蘭豆、菜心、香蕉李、瑤山白毫茶,源霧山牌玫瑰茶,銀源牌三角魴,綠鮮冠牌巴西果王汁和高盛牌西洋菜、芥蘭、白菜、菜心等15個農產品相繼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標誌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年產量達2.63萬噸,年產值約1.12億元。綠色食品企業輻射帶動農戶10624戶,其中緊密型農戶占30%以上。2004年,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輻射帶動的農戶戶均增收2032多元。

行政區劃

  乳源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乳城鎮一六鎮桂頭鎮洛陽鎮大布鎮大橋鎮、[[東坪鎮、游溪鎮必背鎮。共有115個村(居)委會,1082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乳城鎮。

歷史沿革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縣。因縣北豐崗嶺溶洞產鍾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建縣前   乳源,秦屬南海郡,漢屬桂陽郡,三國吳屬始興郡,唐屬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劃曲江西境乳源鄉4里,崇信鄉8里;樂昌南境新興(依化)鄉3里,共3鄉15里設置乳源縣,隸屬廣南東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廣東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屬廣東省韶州府,光緒年間屬南韶東道韶州府。   民國   民國3年(1914年)屬南韶連道,民國8年屬南韶連道韶州府,民國35年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屬廣東北江行政公署(後改稱粵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與曲江合併曲江乳源縣。1953年5月,土地改革運動結束後,恢復乳源縣建制。1958年12月,乳源縣撤銷,合併韶關市,縣地為韶關市郊區。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先後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革委會、韶關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韶關地區與韶關市合併,乳源屬韶關市。

2000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2個鄉:乳城鎮、紅雲鎮、必背鎮、桂頭鎮、附城鎮、洛陽鎮、柳坑鎮、游溪鎮、一六鎮、大布鎮、大橋鎮、東坪鎮、古母水鎮、龍南鎮、大坪鄉、楊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鎮 32355人、附城鎮 9359人、侯公渡鎮 20856人、一六鎮 13620人、桂頭鎮 22121人、龍南鎮 3253人、洛陽鎮 4723人、古母水鎮 3294人、大布鎮 9662人、大橋鎮 17200人、紅雲鎮 10303人、東坪鎮 5448人、游溪鎮 1430人、必背鎮 4936人、柳坑鎮 5223人、楊溪鄉 5839人、大坪鄉 3602人、乳陽林業局虛擬鎮 1875人、天井山林場虛擬鎮 1596人、方洞林場虛擬鄉 1199人。

2002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乳城 必背 桂頭 一六 大布 大橋 游溪 附城 龍南 洛陽 紅雲 柳坑 東坪 侯公渡 古母水)、2個鄉(楊溪 大坪),106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

2005年4月26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5]21號)批准撤銷乳源縣侯公渡鎮,併入乳城鎮;撤銷古母水鎮,併入洛陽鎮;撤銷龍南鎮,併入東坪鎮;撤銷紅雲鎮,併入大橋鎮;撤銷柳坑鎮,併入游溪鎮;從桂頭鎮劃出方洞村委會併入必背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乳城、必背、桂頭、一六、大布、大橋、游溪、洛陽、東坪)。

乳源縣名的由來

乳源於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建縣。何為乳源?因清溪秀壁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石鐘乳叢生的洞穴,也叫乳寶。石鐘乳,石,指石英石、紫英石、赤石脂之類。古代用上述諸石製成藥物,統稱乳石。查中華民國四年十月出版的《辭源》:石鐘乳,泉水含酸石灰,由岩隙下滴,其石灰質日久凝積,累累下垂,狀如鍾之乳,故名三石鐘乳,或單稱鍾乳。廣東省乳源縣乳岩最著,每年要收鍾乳作貢品進貢朝廷。昔人或以為藥,頗珍視之。《後漢書•鄧後傳》後夢抖天,即浮生暫寄夢中夢,當事如聞風裡風。言下志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若有鍾乳狀,乃仰嗽飲之。歷任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吏府的庚信(513-581年),因他是文學家,在《庚子山集•三秦》和《趙王隱士詩》是這樣寫的:「洞風吹戶里,石乳滴窗前」。唐朝高季輔傳曰:「帝賜鍾乳一劑,而進藥石之言,朕以藥石相報」。查閱《宋史•食貨志》,悉宋時茶分二類:片茶,散茶。片茶分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石乳,至遵中造。[2]

乳源地域遼闊,山高林密,河溪眾多。民間有歌謠:雙龍出武布深山,大小花容仙厥南,上下洲塘去溪竹,黃牛蹬打古遼灣。地勢西北高,為多山中之古灰岩山地,蝕落高原,地乳顯著。多岩溶漏斗,其狀如俯臥之乳房,乳水滴水上岩如雪霜,潺潺水流至此,往往不知所終。乳岩之水,味甘性溫,釀酒或沏茶尤為佳宜。

此產乳之洞,非一處也,乃有多處,其產量也眾。自西漢王朝至明朝逾千年間,年年都要乳源縣進貢乳石,故名「乳源」。

相關視頻

乳源瑤族自治縣最新旅遊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