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掌厚的臘肉和巴掌大的蚊子(郁達夫)

《巴掌厚的臘肉和巴掌大的蚊子》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什麼地方先不管它。爐火燒得正旺,清香的青槓木不斷往爐膛里扔,撩得慢慢一鍋

青槓菌不停在滾水裡翻騰,泛出一股張揚的奶香。奶娃子聞見,叫了一聲,當娘的就抱歉地對客人說,不好意思啊,您得等等。說着,毫不避嫌,一把掏出肥白的大xx子,恨不能噴泉似地塞到娃娃嘴裡。當家的男人在屋外劈柴。斧子雪亮,映出坪上幾戶人家很健壯的燈火,還有周圍那幾片翠綠得很不計後果的松林。這空山剔透的靈氣,便張牙舞爪撲來,讓人躲都躲不開。

山很遠,又很近。就是說,面前是,遠方也是山。山疊着山,寬廣,遼闊,路卻很細,很隱秘,也不知道這家子人出不出得去這個地方。莫關係。當家的放下斧子,披上一件辨不出顏色的衣服,躊躇滿志地點上鍋辛辣的葉子煙。這才看見,手很像四周那些在暮色中起伏的大山,都像,顏色,質地,筋絡,還有形狀。順着兩條古銅色的,強健的手臂,長出兩座山,長在一個人身上,那是什麼光景?

又黑又亮的山狗跑過來,眉宇之間真誠得好笑,跟外面的很是不同。當然,也許是猜測和主觀。這似靜非靜的山間,什麼都給淨化了,都蒙上一層俯拾皆是的純潔氛圍。卻願意這樣,願意被它搞得莫名其妙,亦真亦幻,淡入也是那麼順暢,淡出也是那麼意趣盎然。

進進出出間,火爐燒得更猛,青槓菌的異香撲鼻而來,讓人熏然欲醉。米酒有點酸,還就得這麼酸;飯很糙,還就得這麼糙。不知名的人影在窗欞上,木屋頂棚上誇張地擺動,分不清誰是客人,誰又是主人。突然,一陣濃郁的肉香當頭襲來,左看右看,不知道來源。當娘的嫵媚一笑,燒得翻天掌的青槓菌旁邊,一扇漆黑油亮的鍋蓋呼啦揭起來,大塊大塊紅亮晶瑩的轉筋兒臘肉,厚實得就像當家的手掌,也就像山,像親切的,鬧熱的山嶺,馬上就要起鍋,盛滿一個個粗瓷大土碗,端到濃烈的,別的記憶里。

洪椿坪綿雨淫淫,像同行兩姐妹濕潤的眼珠。猴子搗蛋得差不多,就不再沒命地鬧,而是找地方過年了。深秋了,都冷。花花彩彩的樹林酷似些精緻的照片,活了一樣,在前後上下的山巒竄來竄去。峨嵋天下秀,這話實在準確。

玩了兩三天了,姐累,妹也累,都想找地方休息。但風景實在美,奇,就有點收不住這雙眼。蕨葉一鋪開,就像一群四仰八叉的暗褐色小大人兒,又肥厚又甜美;隨便鑽出條蛇,嚇一大跳,細看,卻只是根大蚯蚓。聽說這山以前與世隔絕,環境護着,所以保下許多東西。但這些也太怪了,姐姐對妹妹說。妹妹說,嚇死我了耶。旁邊男孩就笑:這么小的膽子,幸好有我。好,你行!妹妹就卸下旅行包,猛地壓他肩上。男孩看姐姐,姐姐偷笑。男孩臉就紅,沒說什麼,緊緊身手,快步朝前走。

前邊有個旅店,看來乾淨。男孩衝進去,問:還有房間麼?說有,男孩急急衝出,把姐妹迎進,卻是只有一間小房,一張小床,支着個又黃又朽的破舊蚊帳。男孩為難,說:不方便吧?姐姐就飛快白他一眼:你老實點不就行了?

三個人訕訕地歇下來。好舒服啊!妹妹撲到床上,歡叫。姐姐坐她邊上,男孩站着,一看,開水也沒有,茶也沒有,就去要。還是沒有,只有吃飯才有這些。男孩回來,說:算了,去別的地方吧。姐妹倆嚷嚷:我們都沒說什麼,你心懷鬼胎啊你?睡覺怎麼辦?男孩苦惱地說。有什麼關係?擠一下就行,又不脫衣服,妹妹說。不脫衣服睡得不舒服,男孩說。你還真會享受,少爺,妹妹說:就這麼追我姐姐?姐姐,我們不理他了!姐姐瞅男孩一眼,臉紅了。妹妹一看,臉也紅了。

吃飯,找水洗臉,洗腳。三個人突然話很少,像隔了層東西。燈光很暗。就開窗戶,還好,月亮淡紅淡紅地升起來,總算有點看的了。三個人兩個坐床,一個還是站着,愣愣地看,不說話。不能這樣熬下去,男孩憂愁地想。突然響起來一陣習習索索的怪聲。

你們在脫衣服?男孩唐突地問,問完就後悔。但是奇怪,姐妹倆都沒吱聲,而是四下里張望,很緊張,也不知道為什麼。男孩也張望,只覺一些大蛾子飛來飛去,翅膀呼啦啦扇着,扇得燈光像蠟,搖搖晃晃起來。男孩看見倆姐妹慌張地支起蚊帳,往裡面畏縮,就說:我打死它們。男孩找報紙,沒有。正好,一個蛾子飛到他跟前。男孩一把抓住,還掙。男孩使勁一捏,不由叫了一下:皮膚像給什麼尖銳的東西刺破了,生痛。

好大的一隻蚊子

我們計劃分手時,季節很美好,跟事態鮮明地對比着。真要分了,當然,是姐妹中一個。我從城門洞那邊去了北方,我去了就不想回來。她卻定要留在家鄉。另一個,是個好孩子,還想撮合,就哄我們,還想方設法把大家弄到山上。

沒作用。她們回去了,結束了,但我的旅途並沒完成。我從峨嵋出發,去黃龍,就是那個有更多山和臘肉的地方。兩種心情都很濃,峨嵋,她們在身邊,我神魂顛倒,不知所措;黃龍,沒這些了,有什麼空了,什麼就試圖填補,都是好東西,雲山霧罩,一如很久以後,總有什麼,不停地讓我成長下去。

關於她,她們,不再說別的。一種東西一旦不能忘記,也就再不會被我提起。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版小說集《沉淪》,與郭沫若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回國後從事新文學創作,主編《創造季刊》《洪水》等文學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誌,1930年參加左聯。郁達夫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同時,郁達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主要作品有:《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日記九種》、《空虛》、《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閒書》等。[2]

郁達夫散文特點: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