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巨鷿鷈

中文學名: 巨鷿鷈
拉丁學名:Podilymbus gigas (Griscom, 1929)
別 稱: 阿提特蘭鷿鷈、Atitlan Grebe
二名法: Podilymbus giga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鳥綱 Aves
亞 綱: 今鳥亞綱
目: 鷿鷈目 Podicipediformes
亞 目: 鷿鷈亞目
科: 鷿鷈科 Podicipedidae
屬: 巨鷿鷈屬 Podilymbus
種: 阿提特蘭鷿鷈 P. gigas

巨鸊鷈,Podilymbus gigas (Griscom, 1929),,又名阿提特蘭鸊鷈,是危地馬拉阿蒂特蘭湖特有及已滅絕的鷿鷈,生活在海拔1700米的地方。巨鸊鷉是一種巨大的,幾乎不會飛行的鳥。美國生態學家拉巴史迪理(Anne LaBastille)用了25年時間來觀察阿提特蘭鸊鷈,對其滅絕有詳細的資料。[1]

目錄

外形特徵

巨鷿鷈是一種巨大的,幾乎不會飛行的鳥。粗壯。腿側扁,極度後移,趾具瓣蹼,,基部間微聯,適於潛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危地馬拉高地上360米深的一個湖泊。

生活習性

食甲殼類者。

歷史進程

直到大約1965年,其種群相對穩定,大約800隻。然而稍後,發生了一系列對鳥不利的改變。

在1958年大口鱸魚和小口鱸魚都被引進了湖中,這些貪婪的捕食者大量的減少了鷿鷈所依賴的螃蟹和魚的數量。

到1975年,鷿鷈的種群降到大約210隻。一個保育項目被制定以通過法律、社區教育和棲息地保護來保護這個物種。然而這個措施並不充分,因為和鱸魚相關的其它改變才是破壞這個物種的關鍵。水面在下降,在1965年之後的35年後可能下降了超過6米。砍蘆葦者也破壞着脆弱的棲息地。

研究者通過在繁殖季節的夜間播放雄鳥的叫聲的錄音來調查鷿鷈的種群數量。任何雄鳥聽到了其他雄鳥的叫聲都會回應,這樣就提供了繁殖配對的準確數量。問題是,巨鷿鷈和其近親斑嘴巨鷿鷈的叫聲非常相似。

斑嘴巨鷿鷈入侵了這個湖泊,而研究者卻沒有意識到。到1970年代晚期,他們預測了巨鷿鷈數量的恢復。

而直到一天他們接近一些的時候他們看到鳥飛開了。他們這時意識到他們統計的不是不會飛的巨鷿鷈,而是其體型更小的,會飛的,分布廣泛的近親。

斑嘴巨鷿鷈發現水位降低的湖泊正好適合其生存,在1980年代中期全年都在湖泊中繁殖,養育很多窩。斑嘴巨鷿鷈在湖泊中迅速增加而巨鷿鷈則很快消失。

到1989年,僅有一對巨鷿鷈在湖中居住,從此再也沒有見到。

人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護這種鳥,而這種鳥還是滅絕了,保護措施的不力負有一定的責任。保護措施的不力一方面在於未能及時找到鳥類數量減少的關鍵原因,另一方面是對鳥類鑑定和監控的失誤。

不正確的鳥類鑑定雖然不是其滅絕的原因,也不是其數量減少的原因,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夠及早的發現斑嘴巨鸊鷉的入侵,也許能夠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來阻止斑嘴巨鷿鷈在湖泊中取代巨鷿鷈,這樣巨鷿鷈也許還能延續到今天。

鸊鷉的求愛舞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