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尜尜棗別名嘎嘎棗、葫蘆棗、呷呷棗,分布於北京。果實小,長葫蘆形尜尜棗,極似兒童玩兒的尜尜,兩頭小,中間大,故稱作尜尜棗。北京各地均有零星栽植,近年門頭溝區龍泉霧、軍莊,昌平區十三陵,懷柔區橋梓和順義區等地有較大發展。

尜尜(音:ga ga)棗的一大特色是模樣有特點,兩頭小,中間大,極似兒童玩兒的尜尜,也因此得名;二是甜脆可口,且果皮光滑,皮薄肉厚,還被推薦為奧運會果品;三自然是營養豐富啦,《詩經》記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漢代銅鏡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飢食棗」的詩句,看來古人對棗的營養及醫療價值早就有概述。

目錄

品種特徵

尜尜棗樹冠呈自然圓頭形,樹姿直立,乾性較強,樹勢弱,樹體小。主幹灰褐色,皮部縱橫裂,裂紋少而淺,易剝落。棗頭枝灰褐色,年生長量25--65厘米,節間 略直,皮孔灰褐色,小而多。棗股灰黑色,圓錐形。通常抽生棗吊1-6個,吊長10-l6厘米,着果較多部位3-6 節。花量較多,每一花序有單花1-9朵。棗吊有葉9-l2片,葉片小而厚,紡錘形,長3.3-5.5厘米,寬1.4-2.3 厘米,先端銳尖,葉緣鈍齒,基部偏圓形,綠色,葉柄長0.3-0.6厘米。[1]

原產地

橋梓鎮山場面積廣大,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棗生長,歷史上就是北京周邊最盛產棗類的一塊風水寶地。

尜尜棗是北京本地棗,也是鎮上的傳統果品,明朝時曾作為貢品出現在皇宮院內。但是沒過多久,尜尜棗就迅速減產,一度瀕臨滅絕。如今,尜尜棗在橋梓鎮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可採摘面積達到兩萬畝。品種包括尜尜棗在內有冬棗、金絲棗等100多個品種,但仍以尜尜棗為主。

藥理作用

尜尜棗作為中藥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用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髒躁等證的治療。藥理研究發現,大棗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大棗多糖、黃酮類、皂苷類、三萜類、生物鹼類、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烏苷(cGMP)等,對人體有多種保健治病功效。

抗腫瘤

尜棗中的cAMP在生物體內參與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態形成、糖原和脂肪分解、類固醇生成等多種生理生化過程,並可作用於基因轉錄,影響蛋白質的合成。更重要的是cAMP對治療各種腫瘤有顯著療效,能有效阻止人體中亞硝酸鹽類物質的形成,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形成與增殖。另外,大棗中富含的三萜類化合物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效,尤以山楂酸效力最強,甚至超過了常用的抗癌藥氟脲嘧啶。

抗氧化

尜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及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可參與組織細胞的氧化還原反應,與體內多種物質的代謝有關,充足的維生素C能夠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力、減輕疲勞。

降血壓、降膽固醇

尜棗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其具有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從而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還可促進維生素C在人體內積蓄。另外,大棗中所含的皂類物質,具有調節人體代謝、增強免疫力、抗炎、抗變態反應、降低血糖和膽固醇含量等作用;所含蘆丁有保護毛細血管通暢、防止血管壁脆性增加的功能,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有療效;所含的黃酮類物質可用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治療和預防。

保肝護肝

尜棗中的果糖、葡萄糖、低聚糖、酸性多糖參與保肝護肝。大棗可使四氯化碳性肝損傷的家兔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明顯增加。同時大棗能提高體內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大棗中的維生素C及cAMP等,能減輕化學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並有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加血清總蛋白含量的作用。在臨床上大棗可用於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的輔助治療。

提高免疫力

尜棗多糖是大棗中重要的活性物質,其有明顯的補體活性和促進淋巴細胞增殖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防治腦供血不足

尜棗中的黃酮類物質可以防治腦缺血症並對腦缺血所致的腦組織超微結構損傷有保護作用。

抗過敏

可治療過敏性紫癜。這主要是因為人體攝入足量的cAMP後,免疫細胞中cAMP的含量也升高,由此會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過敏效應;大棗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苷衍生物對5-羥色胺和組織胺有對抗作用,因而可抗過敏。

防治心血管病

尜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對健全毛細血管、維持血管壁彈性,抗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大棗中含有cAMP,其藥理作用表現為改善人體微循環,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腦和心臟的供血量,減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謝,故可防治心腦血管病。[2]

采棗時段

9月上中旬是尜尜棗採摘的最佳時段。尜尜棗過後,冬棗將採摘的樂趣一直延續到10月中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