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黃連刺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小黃連刺,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錐花小檗BerberisaggregataSchneid.的根及莖枝。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瀉痢,火眼腫痛,熱淋,帶下,癰腫瘡毒,濕疹之功效。[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黃連刺
漢語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Cì
別名:刺黃芩、老鼠刺、黃檗刺、小黃檗刺、貓兒刺、三顆針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常用於濕熱瀉痢,火眼腫痛,熱淋,帶下,癰腫瘡毒,濕疹之功效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黃連刺

拼音名: Xiǎo Huánɡ Lián Cì

別名: 刺黃芩、老鼠刺、黃檗刺、小黃檗刺、貓兒刺、三顆針

英文名: root of Soulie Barberry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

出處

出自《陝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錐花小檗的根及莖枝。

採收和儲藏

春、秋季採收根和莖枝,刮去粗皮,切片,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0m的山谷灌叢中或山坡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原形態

錐花小檗,半常綠或落葉灌木,高可達3m。枝條棱顯着,幼枝微有柔毛,老枝無毛棕黃色,具多數黑色疣點,刺三分叉,長8-20mm,細瘦。葉幾無柄,近革質,4-15個簇生;葉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8-25mm,寬4-11mm,先端圓形,有短尖,基部漸狹,葉中部以上邊緣具3-8個疏生刺狀鋸齒,齒距2-3mm,上面暗黃綠色,下面灰色,有白僂,兩面網脈顯着。花多數,密生成無梗的短圓錐花序,花序直立,長1-2.5cm,有花10-30朵,花淺黃色,直徑約6mm;萼片長約3.5mm;花瓣倒卵形,內輪花瓣先端微凹,基部有短爪;子房有胚珠2。漿果橢圓形或球形,長6-7mm,成熟時灰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含小檗鹼(berberine)等生物鹼。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瀉痢;火眼腫痛;熱淋,帶下;癰腫瘡毒;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9湯,6-15g。[2]

摘錄

中華本草

藥理作用

有降壓、加快心率、增加膽汁流量等作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 1、治濕熱腹瀉,痢疾:小黃連刺30g,仙鶴草30g,葛根18g,木香3g。水煎服。
  • 2、治火眼紅腫焮痛,齒齦腫痛:小黃連刺30g,千里光30g,赤芍12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

附註

本品主含小檗鹼,根部多用作提取小檗鹼的原料。[3]

參考資料

  1. 小黃連刺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小黃連刺中醫世家
  3. 小黃連刺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