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粗坑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粗坑古道
圖片來自食尚玩家

小粗坑古道是日治時代沿著小粗坑溪而上、由桃園龍潭運送物資到新竹關西的牛車道。如今古道搖身一變成為賞桐的熱門景點之一,每年四五月桐花盛開時節,古道覆雪、風景如畫,沿途有綠蔭和淙淙溪流相伴,還可視個人體力連走小百岳石門山(一等三角點),環繞一圈後接回小粗坑古道。

春末賞桐好去處,非小粗坑古道莫屬!這條串連粗坑和石門地區的幽靜小道,每年3至5月的客家桐花季總吸引許多人前來欣賞片片白花灑落在層層綠林中的花漾美景。走在具百年歷史的石階上,不經意發現轉角石台上,旅人用桐花瓣排列成的愛心花環,十足療癒感!夏日夜訪,另有不同驚喜;火金姑情話ing,點點螢火如繁星般一明一滅,讓漆黑的山野增添了迷人風情,城市中無法欣賞的感動畫面,絕對值得你懷著期待上山,摸黑一探!

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期順著小粗坑溪闢建的牛車道,當時山區先民載運貨物往來新竹關西的竹坑十寮及茅武督等地,得經三坑仔(現龍潭)與大嵙崁(現大溪),而小粗坑古道則成為重要通道,風光一時,然而隨著石門水庫的產業道路開發,人潮遞減而逐漸沒落,卻也因此保留住豐富原始生態,沿途可見水同木、大花曼陀羅、蕨類、樟科植物等植物,以及鳳蝶、盤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等稀有物種,現今是野外踏青的熱門景點。

鄰近龍源路的古道入口,一座清代所建的原佑福德祠,供奉著「土地婆抱子像」,頗為稀有。步道全程難易適中,前段路況皆屬平緩,能一邊漫步欣賞茶園風光,中段開始則轉為土石路面,後段需攀繩而上,若是體力許可,還可緊接著挑戰石門山步道,熱血不間斷。[1]

  • 基本資料
油桐開花時古道覆雪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所在縣市: 桃園市龍潭區

里程: 單程0.5公里

步道類型: 郊山步道

步道型態: 必須折返

海拔高度: 280~460公尺

高度落差: 180公尺

路面狀況: 泥土路、土石山徑、石階

所需時間: 1 小時 5 分鐘(往返)

難易度: 低

所屬園區: -

山系: -

最適季節: 全年

申請入山: 否

申請入園: 否

附近步道: 桃園石門山步道

基點: 無[2]


交通方式

開車

【小粗坑古道入口】

北二高在龍潭交流道下,走113號道路接台3線,在石門水庫入口前續接台3乙線,10公里處左轉進入鄉道(會有指示往崑崙藥用植物園)。進入鄉道後,約半公里見岔路(有指示牌),取左邊的小路再走約200公尺可達小粗坑古道(原佑福德祠)入口。沿途道路狹窄,停車時勿影響其他車輛出入。

大眾運輸

【小粗坑古道入口】

搭乘台鐵至中壢火車站(北站)轉搭新竹客運5620在「龍源站」下車後步行約二十分鐘可達小粗坑步道(原佑福德祠)入口。


路線地圖

出發點: 小粗坑古道入口(原佑福德祠)

路線: 小粗坑古道(原佑福德祠)入口→(1K, 35分鐘)→第一觀景台(古道終點)→(1K, 30分鐘)→小粗坑古道(原佑福德祠)入口

備註:

1.小粗坑古道終點(第一觀景台)旁有山徑通往石門山,但石階路較陡易溼滑,可視情況連走或原路折返。

2.附近的「崑崙藥用植物園」也是賞桐的好去處。


小粗坑古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人文生態

粗坑

原本是此地溪流的名稱,主流為「大粗坑」,支流為「小粗坑」,後來才改為地名。日治時期,龍潭粗坑和關西十寮、馬督武之間的居民多以牛車載送民生物資往來兩地,民國53年興建石門水庫後淹沒山區田舍,居民陸續遷離,現代化道路取代古道功能,轉而成為登山健行和賞花步道。

小粗坑古道
圖片來自TravelKing旅遊王

原佑福德祠

位於小粗坑古道入口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年間,於民國七十年(1981 年)改建,廟身新穎,金爐用色鮮明,只有廟前古樸的石製舊香爐透露出歲月的痕跡。龍潭鄉高平村十多座土地公廟,半數以上都有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原佑福德祠」中還有全國少見的「土地婆抱小孩」像。有一說是讓土地公有家庭安定的力量,不至於到處趴趴走,但深入考據,還有「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尤其粗坑一帶人力單薄,請神明保佑多生小孩,應是多數村民的心願。

粗坑窯

位於步道入口附近的「粗坑窯藝術空間」是陶藝家朱義成的工作室與開放藝文空間,成立至今已逾十年,為龍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重鎮。登山健行賞花之餘,遊客可來此用餐、品茗、玩陶或欣賞藝文表演。

動物

白天可見各種鳥類和松鼠於樹梢活動,青斑蝶、鳳蝶和眼紋擬蛺蝶在花間飛舞,溪邊有磐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鼎脈蜻蜓、白痣珈蟌、中華珈蟌等多種蛙類及蜻蜓棲息,夜晚還有無數的螢火蟲閃爍於溪流之上。

小粗坑古道
圖片來自TravelKing旅遊王

植物

小粗坑古道因荒廢多年,故林相保持完整,除了近年廣受歡迎的油桐樹之外,還有杜若、江某、樹杞水同木、大花曼陀羅及樟科植物等等,又因為臨溪較為潮溼的關係,筆筒樹和台灣桫欏林立,樹下則長滿了冷清草、蕨類及苔蘚。

地形地貌

小粗坑古道當年修築時以供牛車行走為主,因而前半段路幅較寬,坡度較緩,後半段轉為漸陡的土石腰繞路,之後古道由寬變窄,牛車至此改用人力背負。陡坡有架繩,爬坡約十分鐘即抵達步道終點(第一觀景台)。

特色

以「花自飄零水自流」的五月飛雪美景聞名,夜晚還可以觀察螢火蟲生態。[3]


視頻

桃園龍潭. 小粗坑古道賞桐,登台灣小百岳~石門山

小粗坑古道石門山O型縱走。

桃園 龍潭小粗坑古道【吃】村子裡 (五月賞桐花)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小粗坑古道,桃園觀光道覽網
  2. 小粗坑古道,健行筆記
  3. 小粗坑古道,健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