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份自在(楊廷松)
作品欣賞
尋找一份自在
初春,乍暖還寒。
院外,環鄉公路;邊上,一排樟樹。
嫩綠點枝頭,天上浮雲,靜靜地遊蕩樹梢。院內,很靜。我的思緒,隨白雲卷舒。大理石圓桌上,一杯茶,一包煙,一隻打火機。坐下來翻開書本,有一點隱逸之氣了。
退下來了,需要鍛煉靜。記得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人「習靜」,明志,致遠。而我,則是為着平凡的生活。靜,當然是一種修養,凝聚一種氣質。作家熊述隆曾送「無事靜坐,有福讀書」給我大哥楊廷貴,大哥書寫後掛在書房。這對生活於擾攘的塵世中人來說,難能可貴。靜,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是一味地使自己與眾不同,不是躲進深山廟宇與世隔絕。應當如宋儒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靜觀萬物,並且對生活充滿濃厚興趣。
我所修煉的靜,多少有些被動。原打算退休後回到家鄉,享受鄉里鄉親你來我往、享受鄉情鄉音的簡樸生活。可是,當我來了,許多比我年齡大的人,作古了。比我小的人,還在城裡謀生計。農村,成了空殼。有一種「不靜,也得靜」的無奈。
生活,是一種習慣,而習慣,多般由環境造成。我退休的前兩年,再婚妻子休了我。一時間,我被掏空了,鬱鬱寡歡。兒女們遠在城市。我獨自一人,蝸居鄉下,真有心不在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於是,學習古人「無事此靜坐」。看書,寫文章,成了我修身養性的課程。當然,讀書、寫文章,是多年的興趣愛好,也算怡情;就像有人喜歡垂釣一樣。垂釣者,養性也。習慣了一個人,獨享安靜。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舉國上下防疫,不集會,不扎堆,不串門……。我沒有不適應,幾乎大門不出。
近年來,我養成了靜坐習慣。每天,洗衣弄飯,程序多,要時間。閒來無事,讀書、看電視、散步,靜坐。不再渴望熱鬧,不再希望推杯換盞,不願意與人天上人間侃侃而談。而是,泡一杯茶,燃一根煙,坐在書案前,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讀古人聖賢。悠然獨坐,難免浮想聯翩。迢遙往事,瞬間涌動心頭:讀書時,耕田種地時,做教師時,當秘書時,在鄉政府的日子裡,當校長的時候……。那些往事,那些兄弟姊妹,那些同學同事,那些朋友和親人,那些語言,那些過程,收穫的、失去的,高興的、鬱悶的事情,在眼前清晰起來,活動起來。其中,有溫暖的人,有難忘的事,忍不住要寫。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寫,每個片段,都可以成為一篇短文。我的幾百篇短文,就這樣形成。幾十萬字,可以出書。這些文字,有幾份重量,有幾個人讀,我沒有去想。比起那些東瞧瞧西望望、到處指手畫腳、牢騷滿腹的老年人來,我的生活狀態要好得多。我想的是,這樣做,或許,心田就不會生成雜草叢吧;或許,一個人,在其將暮未暮的年齡段,靜靜地坐下來,想一點心思,讀一點書,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事。不打擾別人,怡悅自己,心存美好,靈魂就不會孤寂的吧。
難以想象,我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生性好動、愛表現自己的人,啥時候消除了浮躁,成了恬淡平和的人?這種習慣,或許,屬於順乎自然;或許,活出了一份從容、自在。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