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城東即事(唐朝王維組詩作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寒食城東即事(唐朝王維組詩作品)
![]() |
《寒食城東即事》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唐代繁榮時期青少年男女遊春的習俗盛況,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同時流露出作者「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詩描繪了早春的美麗景象畫面清新靈動,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了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的特色。
作品介紹
《寒食城東即事》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98首。
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注釋
1、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2蹴踘:同蹴鞠,亦曰打毬,即古踢球之戲。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2、鞦韆:《太平御覽》卷三O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3、分日:指春分之日。是日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
4、清明:《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三月三日上巳節。
作品翻譯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着綠蒲滋潤着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盪起的鞦韆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作品鑑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1]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大居士,是偉大的佛陀,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污。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