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家鄉的醬瓜(張承斌)

​​ 家鄉的醬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家鄉的醬瓜》中國當代作家張承斌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的醬瓜

又是一年「醬瓜」季,我思念起家鄉的醬瓜來。

在家鄉,誰家若是來了座上賓,主人必會端出一小碟醬瓜上桌,讓客人品嘗,以示自己的熱情及對客人的尊重。

您或許會說,醬瓜何奇之有,不過一種普通的醬菜而已嘛,商場、超市里隨處可見。

您說得沒錯,它的確是一種普通常見的醬菜。可是,我家鄉的醬瓜,卻又顯得那麼與眾不同。

何出此言?

在家鄉湯溝,「高姚醬瓜」遠近聞名,老少皆知。提起它,眾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無不交口稱讚。單憑它的選材以及製作的工藝流程,就不得不叫人佩服。

每年六七月間,正是菜瓜成熟的季節。一條條長短不一的菜瓜,躺在濃密、碧綠的瓜田裡,仿佛一幫調皮的孩子,正玩着藏貓貓的遊戲。主人撥開瓜葉,將它們從瓜藤上一一摘下來,輕輕放入竹籃中,生怕損皮。

回去後,精挑細選。他們用多年練就的敏銳目光,從攤在地上的一堆瓜中,撿出那些不老不嫩、不長不短的無破損的瓜,作為醬瓜的原材料。據說,之所以這樣嚴格挑選,一是為了保證它將來的口感要好,二是保證它的品相佳,上看。

用清澈的池水洗淨後,剖開,去瓤。這個環節是對刀功的考驗,要求極高,須小心、仔細為妙。主人先將菜瓜的蒂去掉,再沿着頂端的正中位置,將刀慢慢切下去,不偏不倚,由頂端直至底部,正好一條線,將瓜一分為二。當然,少數瓜本身就不直,彎曲如弓,則需靈活處理,遊刃有度了。

接着去瓤。主人一般會用一把湯匙,小心翼翼地將瓜瓤刮掉,手法須輕柔,最好不要傷及內里。那麼一堆剔下來的白白嫩嫩的帶籽的瓜瓤,是農家餵鴨的好飼料。

較能體現一些技術含量的,當算曬瓜環節了。主人要先用村前龍塘里的水,將瓜一一洗淨。(注意:必須用村前龍塘,而且是橋下方的那汪水。據傳,橋下的水既深又清,好像富含微量什么元素,有利於醬瓜的吸收,保證其口感清脆。當然,這只是傳聞,沒有真實可靠的科學依據。我猜想,不過是當地人刻意增加它的神秘性罷了。)然後將瓜置於陰涼處,晾它個三四天時間。待瓜的水分失去六七成的樣子,也即瓜面看起來似乎有點幹了,但依然保持着柔韌和彈性。此時萬萬不可將其置於大太陽底下曝曬。一旦菜瓜完全失去了水分,這樣做出來的醬瓜,既老又硬,根本咬不動。

所以,曬瓜是項技術活,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需掌握好分寸,拿捏有度,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後功不成。

接下來便開始醬瓜,它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高姚人家,每年做醬時,都會做很多。絕大多數為小麥醬,當然也有黃豆醬。作甚?主要為了醬瓜。

「高姚醬瓜」 一般要醬三至五次,並且須用當年制的鮮醬(陳醬顏色深黑,會影響醬瓜的品相)。醬瓜對制醬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主人做醬時,鹽須添加准,適中,不多也不少,似秤稱的一般。正可謂增一分則咸,減一分則淡,會嚴重影響到醬瓜的口味。

頭醬,一般長達月余。原先背綠裏白的菜瓜,此時變成殷紅或紫紅色的了,即可用一雙乾淨的竹筷將其一一撈出,且要濾光附着在表面的陳醬,然後再放進二道醬缸里。待泡滿二十天過後,再換下一道醬缸。如法炮製,三番五次,大功即可告成。

高姚村人,每年在製作醬瓜時,捨得下本錢,願意花時間。他們似乎忘卻了田間勞作的辛苦,把對生活、家人的滿腔熱愛,全都傾注在醬瓜的製作過程中了。即便是往昔的艱苦年代裡,哪怕再窮再忙,三餐無着落,甚至於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高姚人也沒有停止過醬瓜的製作。據傳,這是姚氏先祖的遺訓:無論何時何況下,生命不息,醬瓜不止。有醬瓜,子孫萬代便會有希望。

這話似乎有些令人難以置信。這裡流傳着一個無稽可考的故事。

據說,清朝道光皇帝時,桐城姚鼐後人因言獲罪,要株連九族,嚇得族人四散逃離。其一人攜帶家眷流落至此,終日以別人施捨的菜瓜充當佳肴。

炎炎夏日裡,他擔心菜瓜很快會爛掉,如此,一家人便再無下飯之物了。於是,他靈機一動,將多餘的菜瓜切開、洗淨,放進隔壁一戶人家贈送的醬缸里浸泡。一段時日後,他取出來,瓜非但沒壞,而且口感還脆嫩,味道較鮮美。他心中竊喜。自以為無意中獲得了一種保鮮秘籍。一家人因此都很開心。

自此以後,他家年年都如法將多餘的菜瓜浸泡在醬缸里。只不過,後來隨着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所用的醬也越來越多了。

再後來,他定居於此,開枝散葉,家族人丁越來越多,日漸興旺,終成今日規模。醬瓜這種原本家族手藝,繼而推廣,代代相傳,延續至今而不絕。

在那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逃亡日子裡,姚鼐後人不僅躲過一劫,而且醬瓜還幾乎救了他一家人的性命,讓他子嗣不絕,根基牢固。我想,他必是感念於此,才故留此訓。否則,本故事在邏輯和情理上就難以自洽了。

今天的高姚人,依據流傳已久的故事,執着地認定其家族為桐城一脈。他們在重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添加元素,改良工藝,使醬瓜的品味更上了一個台階。

如今,你若來到我的家鄉湯溝,來到高姚村,一盤紫紅色的醬瓜端上桌子,那切成大小長短一般的條形物,整齊地碼放在碟中,我敢打賭,你還不曾品嘗,就已饞涎欲滴了。夾起一片,放入口中,上下牙齒只那麼輕輕地一咬合,一種脆嫩、爽滑、細膩的感覺就出來了。此時,請別忙着吞下去,就含在嘴裡,慢慢體味,看是不是有種鮮美—— 不甜不咸不淡的那種味道,由舌尖一直傳到舌根,刺激並興奮着你的味蕾,爽遍全身,叫你不忍下咽?

「高姚醬瓜」 不僅適合於吃乾飯,而且更適合於稀飯。試想:你吃稀飯時,面前正好擺上這麼一碟色澤鮮明、晶瑩剔透,又頗富質感的醬瓜,那麼你的食慾是不是馬上大增?一片醬瓜一大口稀飯,一碗粥,很快就呼嚕呼嚕下肚了。

高姚人熱情好客,逢家裡來客,必端上醬瓜。客人看到桌上的醬瓜,就知道主人高規格招待自己,心中當然高興不已。臨別前,主人還不忘慌忙抓上一袋醬瓜,讓客人帶上。

實不相瞞,我就曾受惠於高姚人家。一次家訪結束後,學生家長拿出一大袋早已準備好的醬瓜塞到我手上。我堅辭,可她死活不肯。最後盛情難卻,收下了。我知道這是學生家長對我的尊重,把我當作貴客看待,內心希望我多多關照她的孩子。

這袋醬瓜後來並非只我一人享用。

一次,幾個文友來訪。晚上,藉着酒後的興致,花前月下,大家圍坐桌旁,一邊暢聊文學與人生,一邊喝茶吃醬瓜。那種愜意,那種痛快與浪漫,充滿着詩情畫意。三五好友,不拘小節,推心置腹,恣意癲狂,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樂趣?不知不覺間,一袋醬瓜就被眾人消滅得乾乾淨淨,還直呼不過癮。

蕪湖搞江北大開發後,隨着西灣園區的快步建設,也帶動了當地餐飲業興的發展,飯店比過去明顯增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家飯店都私藏有 「高姚醬瓜」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客人會大喊:老闆,來蝶醬瓜!俄頃,老闆娘會笑嘻嘻地端上來一碟醬瓜,擺在眾人面前,大家手中的筷子紛紛伸向碟子。不大會兒,滿滿的碟子就見底了。毋庸多言,醬瓜自然是高姚的,因為所有的客人只認 「高姚醬瓜」 這個品牌,這幾乎成了主顧之間的高度默契。

如今,高姚人正準備趁着蕪湖跨江聯動發展的這股勁風,把 「高姚醬瓜」 這個鄉村品牌樹立起來,提質增量,力爭做大做強。

願 「高姚醬瓜」 走出江北,走出蕪湖,走向安徽乃至全國。期待它有更為美好的明天!

故里醬瓜味美絕,遊子思家鄉愁濃。

[1]

作者簡介

張承斌,安徽蕪湖人,教師,安徽省作協會員,文學陣地堅守者,以碼文字為樂為趣,作品散見於國內外百餘家報刊,偶有獲獎。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