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的典故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的典故,民間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宋應星


 
原圖鏈接天工開物


明代後期關心天下大事的讀書人,憂心國家的危亡,他們有的參加激烈的政治鬥爭;有的沉下心來,研究一些有助於富國強兵的、實實在在的學問。這類學問,叫做「實學」。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都是這樣的讀書人,宋應星也是這樣的讀書人。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生,經歷過明朝腐敗至滅亡的最後時期。他祖輩都做過官,曾祖父做的是工部尚書,掌管工程事務。到他父親一輩,家道衰落,但還保持比較優裕的生活,以及書香門第的氣氛。他中過舉人,但五次赴北京會試都失敗,加上魏忠賢閹黨的腐敗暴虐,讓他氣悶,索性放棄通過考試當官的途徑,以舉人資格,謀得本省分宜縣教諭的職位。


宋應星自小聰明,十歲會做詩,興趣又廣泛,音樂、詩歌、醫學、天文、下棋、繪畫及自然科學,他都愛好;他特別喜歡觀察研究實際生活中的事物,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傳統的讀書人,只重視「道」,而非常輕視「器」(具體的物質世界與生產技術等)。講起《四書五經》來頭頭是道,講起織布種莊稼,國計民生,就一竅不通。宋應星非常看不起這種脫離實際,不懂生產的壞作風。他批評這些人依靠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吃喝玩樂,卻把生產者看作罪犯,只知死背經書,卻將「農夫」一詞當作髒話罵人,餐餐吃着白米飯,卻忘了它們的來源。他還責備這些人連鑄造鐵鍋的模型都沒摸過,卻侈談春秋時寶鼎的鑄造。他認為,財富不僅是錢,財富就是物質生產。只有生產很多的物質,老百姓才會富,國家才會強。


凡是有益於國計民生的生產活動、生產技術,都會引起宋應星的興趣。他不是到工場看煉鐵,就是到作坊看造紙,不時向工匠們討教技術細節。有時,他還會將現場操作的場面、生產的流程畫下來。他家附近有聞名於世的景德鎮磁窯,有廣信的銅礦,這都讓他有條件接觸了解許多手工業、採礦業的生產技術。他想把這些知識編成書,傳播流通,讓更多的人學會它。


他去北京參加會考,前後十多年,多次從南方到北方,又從北方回到南方,途中,總要到各地遊覽,幾乎走遍中原和東南、中南、華南各省過。廣泛的旅遊,讓他開闊了眼界;參觀考察過的許多農村和手工業作坊,讓他學到許多關於礦山、冶煉、舟車、染織和兵器製造的知識。他隨他在浙江湖州做知縣的哥哥,到過杭嘉湖地區,考察過那裡着名的養蠶、繅絲、紡織業。在他當教諭前,就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他做了四年縣學教諭。教諭薪水低,住房簡陋,但事務少,閒暇多,使他有時間讀書做學問。他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整理所積累的資料,查考前人的技術文獻,如《考工記》、《梓人遺制》、《夢溪筆談》、《便民圖纂》等,認真地編寫書稿。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方技術,如《遠西奇器圖說》,以及朝鮮、南洋的生產技術,也都受到他的注意。


公元1636年,他的書編成功了。這是一部全面記述中國古代工農業生產技術的巨着,他取了個書名叫《天工開物》。「天工」,意思是自然界提供的物質,正適合人類的需要,「開物」,是說人類的生產技巧,開闢了自然界物質的運用價值和範圍。


這部巨着十八卷,有一百多幅插圖,內容包括農業生產、化工、機械製造、礦物開採和冶煉、金屬鑄造、紡織、食品加工和造紙印刷等方面的內容,反映中國古代在手工業及農業技術領域,具有一定領先地位及重大的成就。還反映當時一些傑出的學者,他們的經濟與技術思想也比較先進,重視發展社會生產力,重視產品的採掘、加工和製造,重視生產經營和經濟收益,重視商品流通。


這部着作,在以後的抗清戰爭中發揮了作用。他的朋友陳弘緒任晉州(今河北晉州)知州,守城時,就曾依照《天工開物》中旋轉型火箭彈「萬人敵」的製造法,製成此種兵器,打敗了清兵的圍攻。


《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生產技術百科全書,並譯成日、英、法、德等文字,在世界上流傳。宋應星可以說是中國明代最傑出的科學與技術專家。


後來,宋應星做過推官(管刑法的官員)和知州。寫過許多其他着作。明朝滅亡,他辭官回到家鄉,堅決不再到清朝做官,大約在康熙初年逝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