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集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於一身,以火山地貌和摩崖石刻為特色。[1]
浮山瀕臨白盪湖畔,三面環水,形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觀,因而得名。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主景區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三十六洞天之一,與黃山、九華、天柱、琅琊並稱為安徽五大名山。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皖江城市帶中心,京台高速穿境而過,祁濟高速和北沿江高速縱橫於境內,臨近寧安城際鐵路。
景區景點
浮山寺
浮山寺,始建於唐朝,為紀念一陳姓秀才而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平面上呈等軸狀,直徑近4公里,具有環形山脊和弧形地質體分布,構成盆狀凹地。形成大致經歷肢火山口前階段、次火山岩和淺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漿活動階段、破火山口後階段。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存483塊,上起唐宋,下至民國。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有題詩留名。198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建設
晉梁時期,智顗大師在今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創建浮山寺。
宋代,仁宗趙禎敕賜大華嚴寺。
明朝,神宗朱翊鈞頒聖旨、賜藏經。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2001年,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於皖江北岸的樅陽縣,南臨白盪湖,西鄰菜子湖,南望九華,北靠長江。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合肥市的廬江縣交界。主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西緣,緊臨郯廬斷裂帶東南側。山體主要由浮山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組成。岩層種類自上而下依次為:淺紫紅色薄層粗面質凝灰岩,淺紅色、肉紅色塊狀粗面質凝灰角礫岩,肉紅色塊狀粗面質熔結凝灰岩,淺肉紅色塊狀粗面熔岩、角礫集塊岩和粗面質凝灰岩。共厚約100米。在火山岩中,有零星細小的岩漿岩侵入。
浮山是個古火山口,屬於破火山口。火山機構完整,形態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圓形,直徑約4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火山機構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線呈環形或弧形分布。火山岩岩體走向呈弧形彎曲,傾角多向內傾斜。岩體有熔岩岩流的流面構造,邊緣傾角50-74°,向內迅速變緩,至中心僅幾度至十幾度。
地貌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沿江平原區江北丘陵帶。環浮山、紗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構成一開闊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岩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邊緣地帶高度僅60米左右,兩側海拔40-50米,主峰長山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氣候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季風氣候明顯。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樅陽縣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降雨量可達214.7毫米,且多發生在7月份。梅雨季節後,氣溫升高,降雨減少,8月份時有暴雨發生,較短暫。秋季雨量偏少,占年降雨量16%。冬季降水量少,占年降水量11%,12月份最少,平均僅37毫米,有時伴有降雪。每年降雪初日為12月12日前後,降雪終日為3月8日左右,初終間年均日數138天左右。
資源情況
植被類型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處於氣候、植被、土壤南北過渡地帶,分布有常綠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植被類型。
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火炬松三種類型為主,為人工栽植。其中,杉木林分布於後山山塢和浮山中學後面,火炬松林分布在望江亭北面。常綠針葉樹有圓柏、側柏、濕地松等。
針闊混交林有馬尾松、楓香、栓皮櫟混交林和馬尾松、麻櫟、短柄枹混交林。
毛竹林分布於浮山及會聖兩個村,面積16畝,計4200餘株。主要有剛竹、淡竹、水竹、闊葉箬竹、桂竹、毛金竹、黃苦竹等。 灌叢以落葉櫟類為主。主要有茅栗、短柄枹、白櫟、映山紅、栓皮櫟、桷櫟、杜鵑、扁擔杆、羊躑躅、中華白檀、白檀、山胡椒、狹葉山胡椒、木藍、胡枝子、野山楂、一葉萩、木本葉下珠、木半夏、算盤子、黃荊、野薔薇等。
草叢類型有黃背草、結縷草等。
草本植物有白茅、莎草、苔草、早熟禾、蟣子草、鼠尾栗、顯子草、求米草、馬唐、狗尾草、野古草、芒、牛鞭草、假儉草、藎草、橘草、淡竹葉、一年蓬、野菊、燈籠草、槓板歸、茅膏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陳蒿、雞眼草、白頭翁、龍芽草、一枝黃花、牡篙、牛蒡、紫花地丁、竊衣、柴胡、星宿菜、打碗花、桔梗、沙參及蕨、芒萁、海金沙、金雞蕨、廬山石葦、井欄邊草等。
森林資源
截至2010年,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林地2386畝,森林覆蓋率為58%。
據《浮山志》記載,浮山主景區森林蓄積為3775立方米,有林地平均每畝蓄積1.58立方米,林業用地平均每畝蓄積1.08立方米。森林以馬尾松為主,面積2268畝,占優勢樹種組面積96.8%,黑松和火炬松林有小片分布。杉木占2.9%。硬闊以栓皮櫟、麻櫟、短柄枹等落葉櫟類為主,軟闊以楓香、毛白楊等為主,混生栓皮櫟、山合歡、黃連木、麻櫟、短柄枹、冬青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