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守忠(932-1000年),字信臣,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後唐振武節度使安金全之孫、後周平盧節度使安審琦之子。 [1]
- 後漢天福十二年,起家衙內指揮使,遷繡州刺史。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授鞍轡庫使,宣諭淮南百姓,不辱使命,遷衛州刺史,頗有政聲。
- 北宋建立後,入為左衛將軍。參與平定荊湖地區,出任永州刺史。後蜀降服後,授興元知府、漢州刺史,累遷感德軍節度留後、宋州知州。
- 宋太宗咸平三年(1000年),逝世,時年六十九,追贈太尉。
基本信息
姓名 安守忠
|
字號 字信臣
|
民族 沙陀族
|
官職 感德軍節度觀察留後、知宋州
|
追贈 太尉
|
出生地 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
出生時間 932年
|
去世時間 1000年
|
所處時代 五代至北宋
|
人物生平
邊族出身
- 安守忠為代北沙陀族的後裔,出身世代邊將之家。曾祖父安山盛,唐末時曾任朔州牢城都校;祖父安金全,在後唐明宗時官至安北都護、振武軍節度使;父親安審琦,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官至平盧軍節度使,封陳王。
使不辱命
-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七月,安審琦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守忠隨父就職,並被授為牙內指揮使、繡州刺史,掌領牙兵。
- 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春,安守忠被改授為鞍轡庫使。當時,後周剛剛攻下淮南地區,後周世宗柴榮命安守忠前往宣諭淮南百姓。地方藩鎮武臣驕橫傲慢,對待朝廷使者多有失禮之處,安守忠奉使期間,以正禮相抗,不辱使命。不久後,轉任衛州刺史。
練達邊事
-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初期,安守忠入朝任左衛將軍。
- 建隆四年(963年),宋軍相繼襲占荊南、湖南地區。在荊湖初平之際,安守忠被任命為永州刺史。
- 乾德(963年-968年)初年,安守忠受命護持河陰屯兵。
- 乾德三年(965年),後蜀後主孟昶向北宋投降,後蜀滅亡。趙匡胤明白蜀地百姓苦於苛暴之政,南鄭作為蜀地北部的交通要衝,其意義重大,所以特命安守忠知興元府,以撫綏官民。 次年,改任漢州刺史。 時蜀地剛剛經歷兩次動亂,朝廷使者往來交錯,公費不足,安守忠主動貢獻自己的私財以供官用。每次遣官出使,趙匡胤一定告誡他們:「安守忠在蜀地,能夠以正律己,你們將要見到此人,應該仿效他的為人。」
- 開寶(968年-976年)初年,安守忠轉任濮州刺史。當時,黃河在澶州決堤,安守忠作為潁州團練使曹翰的副手,參與治水,最終堵塞了缺口。
- 開寶五年(972年),安守忠改知遼州。一位州民企圖暗通北漢,作為內應協助其進攻遼州。安守忠獲悉陰謀後,將其斬首示眾。
-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策劃再次發動伐北漢之役,安守忠奉詔與孫晏宣自遼州進軍,不久後,二人碰上路羅砦監押馬繼恩,於是合軍攻入北漢境內,焚其營寨四十餘座,俘獲牛羊數千。正在宋軍商議繼續進兵時,趙匡胤卻突然崩逝,安守忠等只得班師。
-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初年,安守忠移知靈州。他在靈州任職長達七年。
- 雍熙二年(985年),安守忠連知易州、夏州等地。每逢党項犯邊時,安守忠與之交戰,多次獲勝。朝廷根據他的功勞,就地加拜其為濮州團練使。
- 端拱(988年-989年)年中,安守忠又被調往北境,轉知滄州、瀛州,還兼任高陽關駐泊部署,後調任瀛州防禦使。
威德兼著
- 淳化二年(991年),安守忠轉知雄州。次年,被加為耀州觀察使,兼判雄州。旋即被朝廷召還,他條奏邊務,受到宋太宗趙光義嘉獎,獲賜錢五百萬。
- 淳化五年(994年),安守忠第二次知滄州。 次年,再次移知雄州。
- 至道三年(997年),安守忠第三次調知滄州。後又被拜為感德軍節度觀察留後,改知宋州,兼任制置營田使。他在任上威德兼備,當地官民都不忍其離職。
暴病薨逝
咸平三年(1000年),安守忠入朝覲見。六月,尚未返鎮的安守忠突發暴病逝世,享年六十九歲。宋真宗趙恆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太尉,並錄其子安繼昌為供備庫副使、女婿王世及為光祿寺丞。
人物評價
- 安守忠為人忠誠謹慎,淡泊名利,為政亦不繁苛。早在後周時期,他便與大將趙匡胤(宋太祖)交好。等到趙匡胤即位後,每每對安守忠加以優待,他並不因此而自滿,反倒愈加謙遜。[2]
- 安守忠隨征北漢時,多有謀劃,但世人罕有知曉。他每到一地任職,都樂於施予,常設豐宴以慰勞他人,又喜歡與士大夫來往,故此受到當時輿論廣泛的稱讚。 [2]
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列傳第三十四》: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晉陽人。父審琦,為周平盧軍節度,封陳王。
- ↑ 2.0 2.1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列傳第三十四》:守忠謹愨淡薄,為治簡靜。太祖居藩日,素相厚善,及受禪後,每優任之,守忠處之益謙。從征太原,多與謀略,人罕知之者。所至藩郡,樂施予,豐宴犒,且喜與士大夫游從,故時論多與之。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2018-03-22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列傳第三十四》.國學導航.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