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孫子兵法·謀攻篇

目錄

《孫子兵法·謀攻篇》

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孫子兵法·謀攻篇 作 者 孫武創作年代春秋時期作品出處《孫子兵法》作品體裁散文.

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1]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將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面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麼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麼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內務,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2]

注釋

全國:全,完整、完全,這裡作動詞,指完全地占有。全國:指完整地占有別國的領土。 全軍:軍,春秋時期的軍隊編制,每軍為12500人。旅:春秋時期軍隊的編制,每旅為500人。卒:春秋時期軍隊的編制,每卒為100人。伍:春秋時期軍隊的編制,每伍5人。 上兵伐謀: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擊。謀,計謀。 修櫓:修,建造。櫓,一種用藤草製成的大盾牌;一種用桃木製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戰車。 蟻附:蟻,螞蟻。附,依附。 久:這裡指曠日持久的戰爭。 必以全爭於天下:這裡指的是對敵國的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的勝利。 頓,通「鈍」,疲憊、挫折。 謀攻:用計謀進行攻伐。 十則圍之:十,這裡指的是十倍。圍,包圍。 倍則分之:分,分開。 少則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數量比敵軍少。 小敵之堅:堅,堅固,引申為硬拼。 大敵之擒:戰爭中兵力強大的一方。 國之輔:國,這裡指國君。 縻軍:縻,羈縻。指束縛軍隊的行動。 三軍之政:三軍,指我國古代作戰設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亦可泛指軍隊。政,是指政務。 惑,困惑。 識眾寡之用:識,了解。眾多。寡,寡少。識眾寡之用,了解用眾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數少的兵力的各種戰法。 上下同欲:君主或統帥和下級軍官有相同的欲望。 虞:料想,這裡引申為牽制,掣肘。 知勝之道:能預測勝利的方法。 殆:危險。 [3]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4]

學術論文內容來自

任力.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导读. 《 CNKI 》 , 2006  吴贵明.    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 CNKI 》 , 2008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590

  1.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7-14
  2.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7-14
  3.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7-14
  4. [鄧學鵬著,孫子兵法對現代戰爭的啟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04月第1版,第138-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