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婆羅多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係,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婆羅多代表Bhava(情緒)Raga(音樂)Tala(節拍)Natyam(動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羅多舞蹈是由情緒音樂節拍組合的舞蹈藝術。

基本內容

中文名:婆羅多舞

別 稱:啞舞

出現時間:公元3世紀

外文名:Bharatha-natyam

起 源: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

特 點:啞演

簡介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學者認為,這個舞蹈淵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係,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

婆羅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發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那都省邦。婆羅多代表Bhava(情緒)Raga(音樂)Tala(節拍)Natyam(動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羅多舞蹈是由情緒、音樂、節拍組合的舞蹈藝術。

婆羅多舞歷史悠久,遠在公元3世紀就有關於這種舞蹈的描述。進入20 世紀後,經過無數藝 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膽創新,他們不僅從印度古老的廟宇里保存下來的石刻、壁畫、碑文 文里,臨摹再現了濕婆神(LordShiva)- 宇宙舞之神的108種舞蹈動作,經過創新,使古老 老的婆羅多舞 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

婆羅多舞蹈服飾非常精緻講究,常被視作是用金子製成的服飾,非常華麗,舞蹈包括祈願和奉 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還有純舞蹈類的「查帝-史瓦爾瑪」(Jathi-Swarma)和抒情詩歌為主的「 「沙巴達瑪士」(Shabdamas)和純 舞蹈類的「歐比希那亞」(Obhinaya)、「堤拉那」(Thi-l 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練而優雅的交替轉換動作、配合豐富的面部表情、情 情緒和各種手語,彰顯婆羅多舞蹈的精緻和難度。由於觀眾完全可以通過舞者的手勢、眼睛 睛、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音樂節拍的快慢來讀懂舞者所要敘述和表達的思想、情緒和故事事 ,因此,也有人稱婆羅多舞蹈為「啞舞」。

來歷

關於婆羅多舞的來歷,說法不一,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與阿周那有關。有一個故事說,在阿周那寄居他鄉時,他把這個舞蹈教給了摩德斯耶(維拉特)國的公主烏特拉。後來,這個舞蹈又從維拉特(今天的齋普爾)傳到全印度;另一個故事說,阿周那在羯陵伽國京城馬勒格·巴登摩時,把這個舞蹈教給國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兒吉特朗格達(她後來同阿周那結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認為,吉特朗格達後來當了神奴,阿周那回國時,她沒有和他一起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舞蹈是由泰米爾納德邦著名的民間舞蹈古拉溫吉舞發展而來。古拉溫吉是一個流動的山族,他們在全邦範圍內活動,靠看手相和跳舞賣藝營生,他們跳的舞就叫古拉溫吉舞。古拉溫吉舞比婆羅多舞簡單,但是很受歡迎。

特點

啞演是 婆羅多舞的特點,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諸如戰爭、愛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種面具表達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點。婆羅多舞一般由格爾納塔克音樂伴奏。阿爾利布琴一響,演員併攏雙腳,兩手向頭上方伸去,然後隨着幕後傳來指揮演員動作的樂器聲,演員用頸部、嘴、眼睛、雙手及身體其他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現各種思想。 婆羅多舞蹈剛勁有力,動作幅度大,快起來就像 萬花筒。

印度教講究對稱,印度舞蹈講究對稱的美麗,舞蹈演員額頭中心點有紅點,那就是中心,基本上純舞蹈中的多數動作都是左右各做一遍,以求對稱。說到那顆紅點,濕婆舞王就有第三隻眼睛,跳舞的時候那隻眼睛會睜開,三隻眼睛分別洞察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舞蹈演員化妝時都特別點上紅點,頭飾不戴,服裝不穿,紅點也必須點。除此以外,據說它還有很多吉祥的意義在裡面,比如可以向神祈福等等。[1]

參考文獻

  1. 婆羅多舞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