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姜樓天主堂始建於1878年,1931年完工,位於惠民縣姜樓鎮姜樓村,分別為意大利德國、美國分三期建成,共建有神父樓、鐘樓、修女樓、教堂、學校、醫院、伙房等建築,成為當時周村教區在黃河以北最大規模的教堂,也稱「總堂」。

當時占地面積10318平方米,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房屋計200餘間,規模宏大。今余神父樓一處,該樓占地593.4平方米,有三層21間房屋現仍在繼續使用。1983年5月被惠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