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原早秋》是唐代詩人李白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詩。

《太原早秋》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秋天。這年夏季作者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之作。

這首詩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河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結構嚴整,感情真摯,格調高遠。

詩歌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作者雖心緒不高,而此詩格調自高,且帶邊塞詩之雄健,即所謂「健舉之至,行氣如虹」(《唐宋詩醇》)。後半反覆寫懷歸之意,意重而不覺其重,語直而不覺其直,原因在於詩人措辭設喻之新奇巧妙。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太原早秋[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盛唐

作品原文

《太原早秋》

歲落眾芳歇⑵,時當大火流⑶。

霜威出塞早⑷,雲色渡河秋⑸。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⑹。

思歸若汾水⑺,無日不悠悠。

摺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太原:即并州,唐時隸河東道。

⑵歲落:光陰逝去。眾芳歇:花草已凋零。

⑶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這顆星每年夏曆五月的黃昏出現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時當大火流,即時當夏曆七月之後。

⑷塞:關塞,指長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門一帶的關塞上。

⑸雲色渡河秋:雲彩飄過黃河,也呈現秋色。

⑹故國:家鄉。當時李白家在湖北安陸。

⑺汾水: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於山西寧武縣管涔山,流經山西中部、南部入黃河。

白話譯文

隨着歲月的流逝,美麗的花兒都凋謝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動的時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時候。這時塞外就已經升始下霜了,黃河以北已經呈出一派秋天的氣息。看到這邊城的月亮,我夢想回到安陸家中。我對於家鄉的思念,就像長長的汾水一樣沒有盡頭,沒有一天心裡不充滿相思之愁。

賞析

首聯「歲落眾芳歇,時當大夥流」。「眾芳歇」,就是說很多的花兒已經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類,逢春而榮,遇秋而衰,這是自然規律。「大火」、「流」,點出了時至七月了。詩歌開頭兩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詩歌所描寫的季節——早秋。從律詩的結構來說,這一聯是起。

接着進入頷聯,承接首聯的「早秋」。「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這兩句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氣候。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為了更好地表現太原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除了用詞語描寫外,詩人還運用了鑲嵌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在兩句末鑲嵌了「早」、「秋」兩字,巧妙點題。

所謂鑲嵌的修辭手法,譚永祥教授在《漢語修辭美學》中說過:「將特定的字、詞鑲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種表達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鑲嵌』。」同時又說:「將特定的字、詞置於句首或句尾者叫『鑲』,置於句中者叫『嵌』。」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強調意義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強趣味性和視覺的感染性。在這首詩歌中,標題中「早秋」在詩句中得到形式和內容上的照應,而且把兩句通過「早」和「秋」聯繫起來,不但強調了詩人所描繪的「早秋」景色特點,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應,形成對偶,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進入頸聯,在上面描寫「早秋」的景色中,轉入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夢繞邊城月」寫的是夢境,含蓄地寫出詩人正處在異域他鄉。「心飛故國樓」寫夢醒之後的狀況。這兩句是說,我(詩人)雖身在異域他鄉,做的夢也在邊城月中縈繞,「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當我夢醒之後,我「心飛故國樓」了。這裡,一個「飛」字,表現出了詩人急於回到故鄉的心情。這一聯兩句在形式上相對,意義上層層遞進,表明了詩人對故鄉及其親人的思念之情。

尾聯是合。「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悠悠」本就是憂鬱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時,聯繫上一句「思歸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這兩句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啊。以水喻情,這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之一。

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張說的「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里,詩人為了強調自己的「思歸」之情的深遠,也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為喻,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注重了文題相映,特別是在頷聯運用鑲嵌的修辭手法,在兩句的末尾分別用了「早」、「秋」兩個字,匠心獨運地點題並照應詩題。其次,後兩句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連綿不斷,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的情懷。作者雖心緒不高,而此詩格調自高,且帶邊塞詩之雄健。後半反覆寫懷歸之意,意重而不覺其重,語直而不覺其直,原因在於詩人措辭設喻之新奇巧妙。

名家評價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只是一個直捷(末二句下)。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兩折詩,以平敘,故不損。李、杜五言近體,其格局隨風會而降者,往往多有。供奉於此體似不著意,乃有入高、岑一派詩;既以備古今眾制,亦若曰:非吾不能為之也。此自是才人一累,若曹孟德之啖冶葛,示無畏以欺人。其本色詩,則自在景雲、神龍之上,非天寶諸公可至,能棟者當自知之。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健舉之至,行氣如虹。唐汝詢曰:唐人汾上作必用《秋風辭》,太白曰:「雲色渡河秋」,便無蹊徑。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格調高逸。

日本·近滕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出塞」字,更用得好。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

  1. 《太原早秋》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是唐朝大詩人,名聲絕對一流,為什麼唐玄宗那麼喜歡李白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9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