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像山摩崖造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像山摩崖造像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大像山摩崖造像

位於 四川省閬中市

鑿於 唐代開元元和年間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閬中市,據現存碑記記載,大佛鑿於唐代開元元和年間。[1]

簡介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閬中市,據現存碑記記載,大佛鑿於唐代開元至元和年間(公元713—820年),通高9.88米,為彌勒佛坐像,刀法簡潔流暢,衣褶為陽紋。佛身後尚有10厘米高的小佛三千餘尊,鐫工精湛。

龕側有力士像兩尊,東側觀音像兩龕,大像龕兩側有歷代妝大像石刻碑記和詩文題刻十餘處,其中宋代顏體楷書石刻「虎溪」字徑達5米。像東側二十米石室墓仿木結構建築石刻一處。再東十米有宋石窟一間,內存唐元和四年碑記。

詳情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於嘉陵江東岸大像山上,主體為崖巒石刻大像,這尊釋迦坐佛,就天然石崖鑿造而成,高約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頭飾螺髻,腳踩蓮台,袒胸露懷,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無畏狀,衣紋凸起,端莊慈祥。大佛由三重檐樓遮護,稱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據崖龕內壁刻記於唐元和四年的《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此佛為閬中人何居士所刻,成於公元809年以前。五代龍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後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餘尊,整齊排列,工藝精巧。宋神宗元豐八年對大小佛像貼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新建千部華法經藏樓,大佛寺敕名永安禪院。徵宗崇寧二年因避諱改為福昌院。明代復稱大像寺,亦稱大佛寺。寺樓多次被拆毀,現為1991年重建。大佛旁有南海觀音和送子觀音兩尊石像,右側有石窟兩龕,內有經幢和佛像,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羅尼經幢一處,另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石刻24處,鑿崖五穴墓一處,風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認者尚有10餘處,共延展150餘米。左側有大像精舍和黃家亭子等名勝古蹟,占地164畝,建築面積2735平方米。杜甫曾有詠黃家亭子詩二首:「野畦連蛺蝶,江檻俯鴛鴦。日晚煙花亂,風生錦繡香。」

2013年5月,大像山摩崖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來源

  1. 大像山摩崖造像,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