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基督教醫療(檢查)原圖鏈接來自 chinatimes 的圖片

基督教醫療是基督教徒把醫學視為行善,促進了最早的基督教醫院和隨之而來的醫療護理的產生。受基督的影響,從過去促使其門徒建造醫院和發展醫療護理,到現在蔓延開來,滲入到世界各地。可以說現代醫療體系和健康系統都源於基督教會與基督徒們一直以來的努力和貢獻。尤其是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離不開傳教士們的奉獻。如1948年中國的10大醫院有9家是由教會發起建立的。今天影響最大的世界衛生組織的前身就是基督徒企業家洛克菲勒發起的洛克菲勒基金會醫學部。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目錄

基督教醫院

基督教問世後的頭三個世紀裡,基督徒常常遭受殘酷的逼迫,基督徒所能做的主要就是發現病人時就地照料,很多時候也把他們帶入自己家裡。公元313年《米蘭敕令》發布後,尤其是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擊敗東部羅馬皇帝李錫尼後,基督徒能夠對關愛患病之人和垂死之人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與精力。因此,325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會第一次主教特別會議規定,主教要在每一座有教堂的城市建造一個收容所。早期基督教的很多醫院或收容所最重要的功能是看護、治療病人,但它們也為貧窮人避風遮雨,為基督徒外鄉人提供住宿。這些醫院被稱為「救濟院」,是根據基督要關心身體有疾病之人的命令,根據早期使徒關於基督徒要款待外鄉人和客居者的誡命創建起來的。

第一座醫院是369年有凱撒利亞的聖巴西爾在卡帕多西亞建立的。醫院裡面有為醫護人員所用的房屋,有作坊,有技工學校等。病人在恢復期間由康復機關和作坊幫助他們學一門無需特別技術的手藝,這些單位的做法格外顯示了人道主義的意識。

基督教醫院的建設一直在繼續。東方教會的教長聖克里索斯托在公元4、5世紀之交在君士坦丁堡建了數所醫院;聖奧古斯丁(354-430),北非的希波主教,為在西方增加醫院做了大量工作。懂了到了公元6世紀,醫院也成了修道院的一個常規部分。這樣,6世紀中葉時,基督教世界大部分地區,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醫院都已穩健地建造起來。時至公元750年,基督教醫院,無論是作為獨立機構,還是附屬於修道院,其已從歐洲大陸發展到英國。這時,意大利的米蘭城建立了一家專門護理棄嬰的醫院。

紅十字會

讓·亨利·杜南特(Jean Henri Dunant,1828-1910年),是日內瓦的一位金融家之子,他竭力向不幸的人傳播人道主義幫助。1859年,杜南特在意大利爭取國家統一的索爾費里諾(Solferino)戰役中,目睹了傷病員的慘況。五年以後,他與四位朋友,以及來自16個國家的24位代表,組成了國際紅十字會。

杜南特的基督教信仰促使他建立一個能夠安慰在戰場上受傷士兵並為他們包紮傷口的組織。是他的信心讓他選擇了基督教的十字架——基督受難、救贖的象徵,作為這個新組織的標誌。這個象徵——染成紅色的十字架,今天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致公認為憐憫與愛的象徵,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

1876年,穆斯林國家土耳其接受了紅十字會的人道主義理念,把基督教的象徵改成紅色的新月。這樣,紅色新月不僅僅源於紅十字,而且也表明「穆斯林不經意地承認了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人道主義運動背後的推動力——耶穌基督」。

中國教會醫療事業

早在1834年美國派遣一個傳教醫生伯駕到中國來活動之前,基督教差會就確認要把醫療事業「作為福音的婢女」,也就是說利用醫藥作為在中國推行文化的方式。1900年以前,教會在華醫療事業的規模一般都很小,數量也不多,通常都是附設在教堂里的診療所,即使是正式醫院,收容能力也極為有限。屬於法國天主教系統的一所最早設立的醫院是天津的法國醫院,1845年創立,屬於法國天主教會的比較著名的醫院有1882年在江西九江開設的法國醫院、1890年在江西南昌開設的法國醫院、1894年在青島開設的天主堂養病院,另外還有數十處小型診所。由基督教醫藥傳教會所屬的醫院及診所在1900年以前共約四十餘所,大部分為小型診所,分布在廣東、廣西、浙江、江蘇等地。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傳教士更加注重發展醫療事業,除對原有的醫院擴大規模外,又在各地新設了不少醫院和診所。屬於法國天主教系統開設的新醫院較為著名的有1901年在昆明開設的法國醫院,1905年先後在重慶、廣州開設的仁愛堂醫院和韜美醫院,1906年在青島開設的法國醫院,1907年在上海開設的廣慈醫院,1929年在南昌開設的法國婦幼醫院和1935年在上海開設的普慈療養院共約十餘所。其中以上海廣慈醫院規模最大,有六百五十張床位,後來又陸續擴建增至約九百五十張床位。

傳教士在中國舉辦醫療事業在客觀上曾把西方的醫術和西藥以及近代醫院制度、醫學教育(包括護理教育)傳入了中國。在1846年跟隨美國教師布朗到美國留學的學生之一黃寬在美國高中畢業後即前赴蘇格蘭,他考進了愛丁堡大學醫科學習七年西醫,於1857年回到廣州在博濟醫院行醫,成為中國第一代西醫。從1862年起,黃寬參與了該院培養中國學生學習西醫的教學工作。1866年起,該院成立了南華醫學校,成為最早有系統培養西醫的教會醫學校。1899年由加拿大長老會在廣州開設了夏葛醫學院。進入二十世紀後,在華主要教會大學都先後設置醫學院,多數教會醫院都附設護士學校,中國大部分西醫人才都出自教會醫學院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