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爾運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爾運河,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是溝通北海與波羅的海的重要水道[1]。河道全長98.26公里,平均深度為11米,最寬河道寬度為162米,最窄河道寬度為102.5米。

2015年12日13時至23時30分,正在前往環球訪問第七站—葡萄牙里斯本的中國海軍152艦艇編隊濟南艦、益陽艦和千島湖艦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基爾運河,進入德國易北河。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通過基爾運河。

中文名:基爾運河

外文名:Kiel Canal (Nord-Eastsea-Canal)

地理位置:德國

河道全長:98.26公里

河道寬度:102.5-162米

平均深度:11米

地理位置

Kieler Kanal

德國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Nord-Ostsee-Kanal), 位於德國北部的基爾運河,西南起於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克港,東北至於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港,橫貫日德蘭半島,全長53.3海里 ,是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故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基爾運河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航程,比繞道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減少了370海里。

德國修建這條運河,原為避免軍艦繞道丹麥半島航行,建成後,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航程縮短了756公里之多。在商業上,現為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經濟的水道。1907年開始對河床進行拓寬和加深工程,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周完成,已能通行大型艦船。

2015年12日13時至23時30分,正在前往環球訪問第七站—葡萄牙里斯本的中國海軍152艦艇編隊濟南艦、益陽艦和千島湖艦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基爾運河,進入德國易北河。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通過基爾運河。

歷史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爾運河屬德國政府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行運河國際化,但由德國進行管理。1936年希特勒推翻《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關閉了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實現所有國家船隻自由通航的規定。

如今,每年通過運河的艦船約65000艘,其中60%屬德國。基爾運河是通過船隻最多的國際運河,運輸貨物以煤、石油、礦石、鋼鐵為大宗。這條運河仍是波羅的海航運的重要路線。位於聯邦德國北部,橫貫日德蘭半島(見圖)。波羅的海沿岸至北海、大西洋沿岸諸港的航程,取道基爾運河比繞日德蘭半島經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約縮短370~650公里。

初建擴建

初建基爾運河1887年動工,於1895年6月21日建成通航。運河自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格到基爾灣的霍爾特瑙,全長98.6公里,兩端各建有船閘兩座。建成時,運河航道底寬 22米,水深9米,過水斷面面積413平方米。船閘閘室長125米,寬25米。運河於1907~1914年進行了第一次擴建,航道底寬拓至44米,水深增為11米,過水斷面面積828平方米。運河兩端各增建船閘兩座,閘室長330米,寬45米。運河於1965年開始第二次擴建,計劃1990年完工,航道底寬將增至90米,水深仍為11米,過水斷面面積將達1353平方米。運河上建有7座橋樑,橋樑淨空均為42米。

通航狀況

運河最大通航船舶為 35000噸級。1981年通過運河船舶共66001艘,其中有商船約5萬艘,年貨物通過量達6000餘萬噸,其中西行占54%,東行占46%。

為了保證航行安全,運河當局將通過運河的船舶按其主要尺度劃分為六組:規定第一組船舶可以與第五組船舶迎向行駛,相互不須避讓;第二組與第四組、第三組與第三組船舶容許對駛;第六組船舶必須單向航行,不許與其他船舶交會。因此,運河沿途設有若干避讓處,供對駛船舶避讓用。為防止船行波對運河岸坡的侵襲,運河當局規定:第六組船舶或吃水大於8.5米的船舶,航速不能大於12公里/小時,其他船舶航速則可達15公里/小時。船舶通過運河的時間一般需6.5~9小時。

經管理式

德國政府和基爾運河主管當局,一直致力於改善運河通航的軟硬環境,提高運河通航能力,保證運河航行安全。據統計,僅2006年11月份通行商船就達3 704艘次、通過貨物 8 768 150噸、平均通航密度為123艘/天。

取得背後

政府支持

德國政府歷來注重運河航運的基礎設施建設。1907-1914年間進行的基爾運河第一次改擴建工程,共投資金2.42億馬克。1965年開始的第二次河床加固和改擴建工程共計投入8.4億馬克。2006年德國政府又宣布,計劃從2009-2014年投資1.3億歐元,對運河進行第三次加深拓寬以及部分彎段取直,以消除運河通航瓶頸。 位於德國易北河河口的運河船閘。

基礎設施

基爾運河每個新船閘閘室擁有29個注水口、三個閘門。根據船舶尺度決定使用閘室長度的原則,當船舶相對較小時,使用小閘室可縮短船舶通過時間。通過新閘室的時間僅為45分鐘。整個運河共有布倫斯比特爾科克等12處轉向點,除一處彎頭半徑為1 800米外,其餘全部為3 000米。運河每10公里左右就設有專用交會區,建有纜樁,供過往船舶臨時系靠,以方便船舶交會和追越。在運河兩岸,每隔200-260米距離就設有一對夜間照明燈方便船舶夜行,使運河每天的通行時間維持在20小時左右。

信息交流

運河管理當局下設運河交管中心(VTS),負責接受和處理整個航道內所有船舶通航信息。為保證船岸之間信息暢通,當局提供5個VHF專用頻道,服務於進出運河不同河段船舶的無線通信。運河中心建有AIS岸站,用於接收裝AIS船台設備的國際船舶資料和船舶動態信息,為國際船舶提供更為及時有效的管理渠道。同時,運河兩岸設有信號燈、船閘指示燈以及雷康等電子助航設施,保障船舶六級風力以下全天候安全通航。

運河通航規則

運河管理中心依據自身通航條件,結合國際海事公約,針對通行基爾運河的船舶,制定了詳細有效的通航規則。諸如按船舶尺度將商船劃分為六個等級,不同級別船舶間前後間距不同,不同級別船舶會遇方式不同,不同地段追越方式不同,不同貨種船舶的監控方式不同,不同級別船舶允許使用運河航道水深和最大船速不同的具體規則。又例如,一、二、三等級船舶允許最小距離為600米,四級以上船舶最小間距為1 000米以上,六級以上和吃水超過-8.5米的船舶最大允許航速為6.5節,其他船舶則限制在8.1節以下。

通關機制

德國政府對過路船舶採取快速的通關方式,在提交真實報關單之後,除海關當局存在疑問的船舶外,通常不進行登輪檢查。船舶與海關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手續辦理全部交由船舶代理來完成,極大地縮短了船舶在運河內的停留時間,使整個運河通行時間保持在8-10小時,實現了船舶的即時通行。

運河服務體系

基爾運河當局規定:超過3.1米和二級以上的船舶要求強制引航通行;船長大於100米、吃水大於-6.1米,要求強制申請專用運河舵工服務。船閘處設有專門監管人員,負責船舶入閘前的檢查工作,指導船舶通過船閘的全過程。運河使費的收取也兼顧不同用戶的利益,針對船長小於15米且小於2.5 BRT的船舶提供免費服務。

預防機制

基爾運河內實施國際保安規則(ISPS),並配有運河安檢員負責巡視過往船舶安全。運河管理中心負責整個航道內所有船舶的通航避讓、暫時停靠、追越等具體通航計劃,系統地控制運河內船舶航行。同時,針對各類緊急情況制定一系列應急預案,用以保障船舶安全和航道暢通。基於以上各種努力,基爾運河的事故率一直控制在0.13%以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運河之一。

四次改造

自1895年開鑿成功以來,基爾運河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之一。歷經百年滄桑,基爾運河是僅次於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的世界第三繁忙的運河。這主要得益於德國政府以及基爾運河管理當局對開發基爾運河的重視,他們致力於改善運河通航的軟硬件,提高了運河通航能力,保證了運河航運安全。

基爾運河

07年年初,德國政府決定投資1.3億歐元對基爾運河航道進行拓寬改造,預計2008年動工,2014年竣工。根據基爾運河擴建工程規劃,基爾運河航道將由44米拓寬至79米,而運河水面將拓寬至130米,與蘇伊士運河相仿,運河原有的彎道將被拉直,可以通航船舶的船體長度從235米增加到280米,船舶寬度可以達到32.5米,吃水可以達到9.5米。

而德國基爾運河船閘實際長度是330米,寬度為45米,吃水13米,這就是說,留有餘地的德國基爾運河在必要時刻可以滿足更大型船舶的通航要求。此外,德國政府另外撥款2.8億歐元建造基爾運河新船閘,讓基爾運河與漢堡附近的易北河連接,進一步擴大內河集裝箱駁船航運能力,緩和公路和鐵路集裝箱地面運輸交通網絡擁堵。基爾運河改造擴建工程項目將於2017年全部完工。

視頻

基爾運河風光

參考文獻